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胡春晓
//m.auribault.com 2016-09-19 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为人民造福,既是我们党建党的初心,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事业。回望历史,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握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的根本前提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突出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为人民造福事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在为人民造福事业的实践中,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也是依法治国的参与主体;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主体。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首先必须充分把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本质内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在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从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最后,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握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的动力源泉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是我们党成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热情、无穷智慧和不竭动力,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新事物、新经验。实践表明,我们党非常善于发现、总结和吸收人民群众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汇聚起最为广泛的共识和最为磅礴的力量。

  正是善于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党才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创造出诸多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事实上,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国企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彰显了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所发挥的作用。

  为人民造福事业是一个开拓性的实践进程。这一进程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重点领域改革如何向纵深推进,“美丽中国”如何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如何全面突破,脱贫攻坚如何精准施策,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为人民造福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要破解这些问题和挑战,就要高度重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找到克服困难、战胜风险的诸多办法,不断提高各项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的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依然必须依靠和动员人民群众来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一方面,要鼓励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胆探索,从先行试点到逐步推开,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破除阻碍发展的各种条条框框;另一方面,要引导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积极参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愿望,支持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手让一切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实现共同富裕,把握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的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人民造福事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纵观我们党走过的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不变的是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奋进的为民情怀。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原则,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旧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能进一步彰显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个人禀赋和把握机会的能力等存在差异、相应公共政策的不完善等种种原因,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逐渐突出,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全国目前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致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对于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来说,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

  新形势下,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原则导向和实践要求,开拓更加宽广的共同富裕之路。首先,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既注重顶层设计,又注重“最后一公里”的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要让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群众和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其次,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完善有效消除不合理、不合法收入的体制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的阳光普照。第三,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切实让贫困群众受益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问题。第四,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人民群众广泛有序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最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作者系江西省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