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以高标准高质量高站位谋划铜川超越发展
——专访陕西省铜川市委常委、副市长丁德明
姜 丹 王 梅
//m.auribault.com 2018-01-18 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更多

  陕西铜川因煤而生、先矿后市,曾被媒体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近年来,铜川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如今,一座绿意盎然、休闲养生和生态宜居的旅游城市正在悄然崛起。

  这座昔日的煤城是如何实现蜕变,成为一座在转型中增量幸福的城市?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铜川市委常委、副市长丁德明。

  “要说现在的发展,铜川的过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丁德明直言不讳,“作为一个以煤炭、水泥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一切只为多生产,一业独大的发展模式,使得经济步入下坡道,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煤烟污染和粉尘排放让这里的人‘吃饭盖着碗,走路眯着眼’。因此,‘去黑寻绿’、转型发展成了铜川的必然选择。”

  这几年,铜川坚持以质量引领发展,在6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把质量强市建设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谋划推进。二是不断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各区(县)先后出台质量强区(县)实施意见,启动对区县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三是增强质量强市保障能力。把质量发展作为优先保障对象,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品牌培育、标准化战略、技术改造等工作。四是提高“铜川制造”声誉。先后印发《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支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五是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放心度”、工程质量“安心度”、生活质量“满意度”,强化质量监管。六是夯实质量发展基础。铜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铜川市陶瓷检测中心、国家级水泥质检中心(铜川)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丁德明说,两年多来,铜川实现了转型不失速,量增质更优。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户,1~11月份实现利润27.58亿元,同比增长148.9%。与此同时,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产业步入了多元化,走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1个。着力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产业链,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业明显提升,石油、光伏、风电发展迅速,非煤产业占比达到80%,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加速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占比达到40.4%,持续领跑经济增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一支劲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丁德明认为,“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被同时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这充分体现出党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此,铜川市今年提出了“质量强市”发展战略,从质量兴市到质量强市,它体现的是质量在经济社会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高标准高质量高站位谋划铜川超越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推进质量工作。

  丁德明强调,铜川市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围绕4个方面,构建“质量共治”格局,全面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瞄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城乡发展、区域质量水平等,做强做优老百姓关注的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等八大传统产业。

  一是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构建质量治理新格局。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质量主体责任,真正形成“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将铜川市质量强市工作推进委员会调整为铜川市质量发展委员会,由市委和市政府领导同志担任主任、副主任,强化对质量强市战略实施的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

  二是聚焦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通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和推动企业升级标准、追求卓越,规范质量行为,开展质量改进和技术创新,促进铜川经济转型更好更快永续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充分调动财政、金融等资源,切实加大对陕西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服务业名牌和铜川优质品牌的培育支持力度,发挥好品牌在提升铜川区域经济竞争力中的支撑作用。

  四是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建设。围绕铜川重点产业发展,申报新建国家或省级检测中心,进一步加大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基础能力建设。

  采访结束时,丁德明告诉记者:新的一年,铜川将通过构建起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努力推动铜川经济社会进入质量时代,实现铜川高质量发展的确定目标。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