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
中共教育部党组
//m.auribault.com2016-07-04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的主阵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历史和现实表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广大师生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体现到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使高校成为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要扎实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师理论学习、培训研修的必修课,不断提升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把课讲好,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教育引导师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价值观自信。要注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整体设计、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成就、伟大经验讲好讲活,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讲清讲透,不断坚定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为人民述学立论、立德立言,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健全理论联系实际的体制机制,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到社会和基层学习、考察、调研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二、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提高育人育才水平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统筹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育人育才新格局。

  以学生为根本。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学术为基础。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看,学校的育人育才质量与学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在打造中国学说、提升学术品质上下功夫,努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学术成果。要重点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学术前沿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体现到课堂上,融入到教学实践各环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以学科为支撑。学科是学术创新的基本平台,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要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抓好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的协调发展,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要把学科建设目标与育人育才目标统一起来,进一步提升学科育人水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协调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学科建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谐和人格健康。

  三、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教材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体现国家意志、反映人类文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遵循。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示范作用不断显现,一批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材不断涌现,教材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但总体来看,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教材育人功能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材建设质量为重点,切实抓好教材体系建设。

  创新教材编写工作。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培养要求,充分体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世界学术前沿、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相统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注重教材话语体系创新,提高教材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建设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要建立健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等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为教材建设、教师教学、学生考核提供依据。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与统一使用工作,扎实开展工程教材所涉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完善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检查督导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系统强化教材研究。要把握教材建设规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教材体系、教材呈现方式和学生认知特点。完善编写高水平教材的激励机制,把优秀教材编写成果体现在工作量计算、科研成果评价、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依托有关高校,联合有关部门,优先设立意识形态性强、大中小学贯通的若干学科教材研究基地,不断提高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根本。高校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社科力量,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面军。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从人抓起,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积极参与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要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入选比例,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研究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大力弘扬优良学风。要努力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学风建设要求体现到教学评估、学位授予、教师考核、职务评聘等各方面。充分发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委员会作用,完善学风建设督导机制,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典型,鼓励和引导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进一步改进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和思想引领为导向的激励政策,优化政策与经费相互促进的支持机制。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力度,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