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立足于强国、富民来做学问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
//m.auribault.com 2017-05-17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更多

康震(资料图)

  央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记者 张佳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一年来,学术界积极实践、努力探索,按照这一时代性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5·17”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央广网记者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进行了专访,深刻探讨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一年来的变化与成就。

5·17讲话明确了导向 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繁荣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理论宝库、制度宝库、文化宝库。而丰富这些资源,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有重大意义的。

  习总书记的讲话也为广大学者在学术领域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各领域的研究热潮。康震表示,从学术界来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学术界明确了导向,即做学问的目的是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做学问。我们做学问的目就是要服务人民,服务党的事业,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与此同时,5·17讲话召开于“十三五规划”初始阶段,正值历史的关键时期。“总书记召开座谈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的‘十三五’规划,指导我们在未来的五年里更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更好地立足中国大地,提出解决中国和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康震表示,“有了这个纲领,‘十三五’规划才能走正确的道路,才能够立足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为‘十九大’的召开做好准备。”

一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习总书记讲话春风化雨、落地生根,使得一年来国内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氛围逐渐形成,发展环境也逐步改善。中央有关部门在这一年来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科研改革举措,涵盖了科研体制机制、项目管理、人才发展和分配政策等方面,构成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其中,《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出台,表明了中央在各方面做出了制度性安排,明确了具体任务,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纵观一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在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研究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来看,领域建设也呈现崭新的风貌。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深化。不仅更加符合学术特点,也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警醒也产生了大有裨益的作用。体制机制的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调整,使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独特而宏大的创新与实践。

  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康震表示,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创新,但是创新的前提是传承。因为哲学社会科学非常需要积累,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当代社会提倡双创,即有创新性发展和创造力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指的是原有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创造性的转化是指过去的思想观念要结合现在的时代并予以重新的阐释和阐发,甚至有的时候要对某些观念进行批判性的阐发,以上皆属创新。总而言之,为我所用,为时代所用,为我们当下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所用,这才是我们创新的目的。

  这种积极而勇敢的伟大创新实践,将给理论创造与学术繁荣提供不竭动力和广阔空间。当今时代需要理论,也需要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也需要产生思想。伟大的实践创新需要精神和勇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创新之路上勇于前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将走向繁荣

  习近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所以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康震认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需要有大局观和战略观,也要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性。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同时也要给予它时间,给予它积累,给予它等待,给予它探索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出精品,出所谓的大师,而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建设,就是要善于发现那些能坐得住、静得下心、写得出来的人,并且给他们时间、支持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产出长期的、能够经受住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

  未来是年轻人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有成就的工作者引领,也需要更多的青年学者去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青年学者提出了高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年轻一代学者只有立足实践、下苦功夫,才能不辜负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

  “对年轻学者不仅要鼓励创新,鼓励积累,还要使其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思想。”康震对年轻学者思维敏捷的优势高度评价,“鼓励年轻人进行智库建设,让他们多参与调研,开阔眼界,充分地发挥青年学者敢于建言献策,敢于提出新观点的特点。”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而极其繁重的工程和任务,既需要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各领域的协力推进。

  “要勇于传承才能在客观上走向创新,并且要立足中国,立足中国和世界的问题,立足于如何强国和富民的这样一个目标来做我们的学问。”康震表示,“这样我们的学问才会有方向、有宗旨、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才能够真正提出我们的中国方案、中国理论,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今的中国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这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党中央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其走向更好的未来而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