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清风自来
李丹
//m.auribault.com 2016-08-1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更多

  扇子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在殷高宗时期就有人用鸟类的羽毛创制了扇子。但那不是用来取凉,而是作为仪卫的一种饰品。到了周代,据《周礼》记载,王和后的车子上都有“??扇”,长柄大面,据说是用以遮蔽风尘的,因而又叫“障扇”。后来各代封建皇帝宝座两旁,或是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那时,主要还是为了显示朝廷的威严。

  汉代以后,扇子就普遍用作取凉了。形式逐渐增多,原料取材也很广泛。鸟羽做的羽扇,绫绢作的纨扇(又叫团扇),竹子编的竹扇,都相继出现。大抵当时以中原一带制的扇子最为考究,有所谓“齐纨楚竹”之说,即是指用山东织的绢和湖南产的竹所制成的,这是当时比较名贵的扇子。

  折扇的来历,说法不一。很多人认为是从朝鲜传来的。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是朝鲜使者带来作为礼物的。其实早在南齐时就已经有了折扇。《南齐书》记载:“褚渊以腰扇障目。” 为什么叫腰扇呢?据说这种折扇最初大都是做仆役的人用的。他们空闲时摇摇拂拂。逢到有事,立刻把扇子折拢,腰里一插,所以又称腰扇。

  扇子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大约从后汉时就开始了。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可见三国时已有人在扇子上绘画了。《晋书》中叙述过一则有趣的故事,说大书法家王?之居住蕺山时,遇见一位卖扇老妪,他随手拿了扇子题了几个字,这位老太太当时认为扇子被他弄脏了,面有难色。王羲之对她说,不要怕卖不掉,告诉人家说是王右军写的字,起码能卖百钱。这位老太太这样做了,果然有许多人争着买。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即王羲之为老妪题扇之处。

  到了六朝唐宋时,请名家在纨扇上题字绘画的风气已盛行一时。当时人们争相请名家题字绘画,除了欣赏艺术之外,还有另一层用意。因为那时的书画大家都是些显达的人物,若是手持显达人物题绘的扇子,能起抬高身价的作用。

  唐代以前的书画扇目前看不到了。宋代的书画扇至今也极为罕见。元明清三代的作品为数尚多,北京故宫博物院就保存着三百多柄。上海博物馆藏有仇十洲的《柳岸停舟》、唐伯虎的《秋江垂钓》及董其昌等人的作品。

  由于扇子是人们随身携带的东西,通过扇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的身份、性情和艺术爱好,因之很多文艺作品都喜欢借用扇子烘托人物的形象及思想感情。苏东坡的《念奴娇》中曾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唐朝诗人杜牧有首著名的七绝《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其中“轻罗小扇扑流萤”之句,生动地描绘了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也有些作品以扇喻人、借题发挥。如梁刘孝绰所作的《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至于传奇小说《桃花扇》、《沉香扇》也都是借重于扇子构思的。

  扇子还成了舞台艺术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计》一剧中,在敌兵包围的困境中,诸葛亮羽扇轻摇,就烘托出他仿佛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旧剧中的旦角出场,有时以扇遮面,是为了要表达?缙浜?叽?拥男睦碜刺??/P>

  古时,扇子的种类很多,可作扇子的原料也很多。各地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制了多种多样的扇子。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葵扇、棕榈扇、蒲扇、麦秆扇、竹丝扇、羽毛扇,等等。这些扇子都比较经济实惠,而且可以一物多用。如蒲草编制的蒲扇,既可取凉,又可遮阳,还可以垫座。至于面积特别大的葵扇(俗称芭蕉扇, 实际上并非芭蕉树叶制成), 甚至还可以遮避小雨,故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说。

  古时的扇子,不仅有着拂暑取凉的实用价值,而且还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也是古文化艺术的瑰宝。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