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独家稿件-正文
【工运探讨】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应注重“六个结合”
赵喜英 王洪彦
//m.auribault.com 2016-11-22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劳模创新工作室只有融入企业之中,才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只有创新服务模式,统筹兼顾,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才能让劳模创新工作室更好地融入企业之中。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由在技术、业务和管理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劳动模范作为负责人,并以劳模名字命名,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

  近年来,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劳模和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促进职工技能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只有融入企业之中,才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只有创新服务模式,统筹兼顾,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才能让劳模创新工作室更好地融入企业之中。为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管理要注重“六个结合”。

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新产物,同时又促进了高技能队伍的建设。因此,企业在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时,要将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纳入其中,统一计划、统一实施;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制定工作方案时,要依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细化目标,划分进度,落实人头。

  这样才会使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之间形成良好的计划与落实、总体与局部、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通用性与专业性的关系,既突出了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权威性与实效性,又最大限度地避免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随意性与盲目性。

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劳模创新工作室要创建学习型、技能型、效益型、管理型、创新型、和谐型劳模创新工作室,企业也要创建学习型、技能型、效益型、管理型、创新型、和谐型企业。一个企业,不应该,也不能出现两种企业文化。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一棵苹果树的话,那么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树上的苹果。关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企业文化建设,就应根据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专业和带头人的实际,支持、帮助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企业文化创新活动,让“树上的苹果”更丰硕,让“苹果树”更加多彩。

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实践证明,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三结合”的结果。同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要想有所作为也必须走“三结合”的道路,即使某一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是单纯由某一种人员(如都是工人)构成,也需要“三结合”来支撑。这对制造型企业来说是必须的。这是其一。其二,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应该打破部门、分厂等行政管理限制,突出专业性与选择自主性。其三,各级管理者,要形成共识——全力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提供组织保障。

  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

  技术创新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目标之一。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主线开展工作,承担企业技术创新任务,是企业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要求。另一方面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主线进行,会使创新工作的针对性与全局性达到高度的统一,会使自身的主动性与企业的需求性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样就会更顺畅地开展工作,更易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与企业激励机制相结合

  营造“宣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学习劳模、争做劳模”的氛围,与建立、落实企业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一致的。凡是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做出贡献的人员都要按章给予奖励,用激励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增加动力,用激励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增添活力。这样也会更好地扩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导作用。

  与企业职工建功立业活动相结合

  在引导广大职工投身企业“十三五”经济建设主战场,肩负使命、建功立业时,工会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纳入其中,统一计划、统一实施。如,通过立“军令状”“量化指标”“分片包干”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形式,鼓励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勇挑重担,在广大职工建功立业活动中争当先锋,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产品开发等重点工作中争当攻坚克难的突击手。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