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废轮胎、废电缆等工业废料制成“塑胶跑道”,黑作坊像一个大垃圾场……媒体近日曝光了河北省境内的“毒跑道”生产窝点,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人们不禁要问:“毒跑道”为何能一路绿灯实现生产、销售、铺装,“跑”进校园毒害孩子?这背后形同虚设的监管应当反思。
在操场中铺装塑胶跑道,早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标配”。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北京、苏州、无锡、南京、成都、常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先后出现“异味跑道、异味操场”,不少学生出现流鼻血、呕吐、头晕等症状。在各方追问下,塑胶跑道国家标准太低、施工验收走过场等方面的漏洞逐步浮出水面。而媒体对“毒跑道”生产窝点的追踪报道,直接揭出塑料垃圾、工业废料摇身一变成为跑道原料的事实。
塑胶跑道质量安全问题折射出监管的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规定:“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然而,一批批来源不明、品种不清,甚至存在有毒成分的废料和橡胶垃圾,经过简单粉碎、黏合之后就成为塑胶跑道的原料,进而被铺装到校园中,这显然属于“流失”,且可能再次“污染环境”。如此大摇大摆的违法行为未能及时得到制止、纠正、惩处,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也明确要求,产品要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而大量塑胶跑道原料为“三无”产品,直接反映出监管缺位问题。
监管乏力自然问题丛生。一条塑胶跑道,从招标、采购、铺设、验收到正式投入使用,涉及教育、质监、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多个部门管不好一条跑道的尴尬凸显,必须切实厘清监管职责、做好分工协作,共同织就防范“毒跑道”的监督网。
事关教育的产业都应当是良心产业。作为在全国各地推广已经10多年的技术,塑胶跑道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能再得过且过,更不能成为一笔职责不清、要求不明的“糊涂账”。完善相关标准、落实法律法规、补齐工作短板,还校园一个安全、环保、健康的环境,是相关监管部门必须补上的一课。(新华社记者 梁建强、魏圣曜)
卞广春:“毒胶囊”的去向是一道行政能力考题2014-09-04 |
“晕”动场2015-10-14 |
刘楚汉:待到铲除“毒跑道”已然晚了2015-11-10 |
绝不能再任由“毒跑道”祸害孩子2016-06-02 |
远离有毒跑道需唤醒“打盹”的监管2016-06-13 |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2016-06-17 |
有安全之虞的塑胶跑道建设就该停2016-06-23 |
对毒跑道必须强化源头治理2016-06-23 |
“毒跑道”可铲除,监管漏洞如何补牢2016-06-23 |
没管住2016-06-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