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文艺作品中的“小鲜肉”不该成为时尚
陈先义
//m.auribault.com 2016-10-26 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两年,“小鲜肉”一词越来越常见,俨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一个电视剧作品讨论会上,一位颇有名气的导演在阐述自己的作品时,“夸赞”其具备了几个要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部作品的主演都是“小鲜肉”。

  小鲜肉,本意是指“小帅哥”之类的特定词汇,在大众眼里是对“高颜值”的一种概括。但是,如果联系语言背景,细说其产生渊源和流行背景,“小鲜肉”这个词是经不住推敲和琢磨的。知名电影人冯小刚在电影《老炮儿》发布会上说,小鲜肉不是什么好话,不禁琢磨,又带点调戏,是对年轻男性的戏谑。所以,他坚决反对演艺人员的“小鲜肉”称谓。

  奇怪的是,在如今的文化市场上,如果哪位演员被称作“小鲜肉”,被称呼者大多不以为意,有的甚至有几分沾沾自喜,因为被人如此评价,意味着自己具备了“高颜值”,也就有了更好的“卖点”,可以在市场上赚个钵满盆盈。一些影视制作方也毫无顾忌地把选择“小鲜肉”当作市场竞争的必要一环,甚至某些掌握影视作品播出权力的部门或个人,也有意无意间把有无“高颜值”“小鲜肉”作为选择作品的重要条件。如此推波助澜,无形中把“小鲜肉”“高颜值”当作了艺术市场上的时尚。

  “小鲜肉”“高颜值”,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时尚,实际上是审美导向的问题。文艺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大众的审美品位,我们不要求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精品力作,但一部张扬英雄主义的军事题材作品,就应该振作、昂扬。真正的军人是在金戈铁马中磨炼出来的,军装不是演出服,如果不承担责任、不彰显勇气,就不是合格的军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透着一脸脂粉气的“小鲜肉”,无论颜值多高,都无法掩盖媚俗的空虚。

  “小鲜肉”不应该成为时尚,更不应该在文化市场被竞相追逐。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