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叫座不叫好”的影视作品频现、甚至出现观众“边追边骂,边看边吐”的奇特景象,好剧本荒导致行业对“IP”的盲目追捧……一些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虽然凭借话题、明星等商业元素获得一时的舆论关注和经济利益,却消耗着整个社会对影视行业的信心。当狂热降温,泡沫褪去,受众的不满逐渐浮出水面,首当其冲的便是作为“一剧之本”的创作群体——编剧。(9月14日《光明日报》)
影视作品的粗制滥造病态早就呈现出来,也就有了就连业界都认同的中国影视已经进入烂片时代的说法。说这个时代是烂片时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很多影视作品在还没有拍摄的时候就形成了热点,等到观众去追剧的时候,却有了“花钱让我很心痛”的感受。不看吧,宣传得如此之好,看了吧,也是寡淡无味,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从大片的“看了很后悔”,到网上挂满的影视作品,都让我们有了很坚定的认识,中国影视真的进入了烂片时代。眼下,拍摄的影视作品倒是不少,能够拿到电视台播放的有几个?更多的作品需要放在网络上,而我们在选择的时候,点开了第一集,看不了3分钟,就不得不无奈关掉。不是我们的口味高了,而是影视作品的质量确实下降了。
可以说,除了演员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了内容上。这也就暴露出了编剧的低素质。出了名的编剧当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只可惜的是,在功名利禄的滋养之下,他们也是火急火燎,甚至没有时间去用自己的才学创作。不是在别人的片子上挂个名字,就是花钱购买不知名编剧的剧本,要么就是抄袭模仿。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抓紧赚钱。在这种情况下,想没有烂片都难。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每一部看过之后都会是“刻骨铭心”。无论是港台片还是大陆片,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论是分为上中下的,还是几十集的,都让我们有了“看一遍还想看一遍”的冲动,我们甚至还能模仿人物的经典对白。而如今看过的片子倒是不少,镜头清晰了,场面宏大了,真正能让我们回味的有几个?
那个时候的作品为何让我们“刻骨铭心”?现在的作品为何只是“浮光掠影”?答案很简单。不是明星带动了观看冲动就能换来好口碑的,而是好的作品能培养出一个个明星。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影视作品里的演员,我们很是陌生,只是看了之后认识了他们。而如今我们看了明星的作品,却连是谁主演的都忘记了。说到底,作品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眼下的导演只重视明星却不重视编剧。琼瑶阿姨为何能让新人成为新星?金庸大侠何以让你忘不了翁美玲?不是她们太美了,而是内容太帅了。当我们的编剧都在为了利益而模仿,而抄袭的时候,当“中国式某某”火爆之后处处是“中国式某某”的时候,当“我们结婚吧”火爆之后处处都是“我们某某吧”的时候,烂片时代的命运早就注定。
影视创作,当有“80年代情怀”。功名利禄滋养的影视作品注定是个短命鬼。
吕绍刚:看到远方才能抵抗庸常2014-07-29 |
纪东冲:文艺不能有“高原”缺“高峰”2014-10-22 |
钟 芳:不为功名利禄所累2015-01-13 |
大昭评论:如何看待体育政绩2015-01-27 |
徐瑞哲:“坏成果”,得了奖也走不远2015-02-13 |
马祖云:党员的“保质期”应是一辈子2015-03-23 |
陋室观复:迷糊的淡泊名利2015-06-15 |
陋室观复:迷糊的淡泊名利2015-06-15 |
珍视屈原基因坚守大道行直 2015-06-20 |
庄子:知足者不以利自累2016-04-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