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
张昭阳
//m.auribault.com 2016-03-29 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几年来,随着公众对我国制造业、服务业质量的关注度提升,“工匠精神”成了一个频频使用的“热词”,今年两会时甚至还出现在了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舆论作为诠释“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词而争相援引。很显然,“工匠精神”已经从民间舆论所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文化导向。一个时代的高频词所表述的内容,往往印证着这个时代最大的匮乏和渴盼。“工匠精神”就是这样的词汇,它为今天已经进入转型升级通道的中国经济所厚望,更为面临新一轮振兴发展任务的东北所急需。

  “工匠精神”,顾名思义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它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这些职业道德品质,但其内涵却超过通常意义上的现代职业伦理,因为它不受、甚至明确地抗拒“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资本逻辑支配。和求高(效率)、求大(规模)、求快(周期)的现代商业文化比起来,“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在今天快要绝迹的珍稀传统美德,一提及“工匠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瑞士、日本等国那些传承数百年的老作坊里全神贯注的手工艺人。“工匠精神”对工作、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更像是一种人生信仰,它将人生的意义、价值、成就感、荣誉、尊严,寄托在产品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的完美感中。这种貌似传统的职业美德,之所以能被呼唤为今天的时代精神,就在于它在如下几个方面能够有效地补充、矫正我们,尤其是东北的制造业服务业文化。

  首先,“工匠精神”拒绝粗制滥造,追求每个细节的完美。在今天中国,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产能已经丰富到过剩的地步,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匮乏经济时代仅具原始功能的代用品,开始更加注重整体性的产品质量和使用体验,这也是中国游客海外购物热的成因。而细节完美主义追求,恰恰是以“粗犷豪放”为风格的东北制造业服务业最欠缺的,以装修业为例,东北很多城市的装修作业现场管理水平极低,装修过程中整个单元楼道一片狼藉,装修垃圾随意堆放户外,谁家装修一次对周围邻居都是一场灾难。如果在装修业中多一份“工匠精神”,对整个作业过程精细化管理得不露痕迹,就能和南方很多城市已经做到的那样,让野蛮装修现象绝迹。

  其次,“工匠精神”拒绝资源依赖,追求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今天被世人艳称的三个最具“工匠精神”的国家——瑞士、日本和德国,几乎都是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正因为不能靠天只能靠自己的手艺吃饭,这些国家的产品最终以精工制造而著称于世。东北资源丰富固然是优势,但也让我们形成了对资源型粗加工产业的发展路径依赖,我们的产品以“原”字号“初”字号居多。“工匠精神”在这里指明了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方向:向精细加工产业的下游产业链拓展,比如近年来在人参、大米等特色资源的精深加工方面,吉林省就已初见成效。

  同时,“工匠精神”拒绝急功近利,追求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东北振兴发展任务繁巨,“加减乘除”“转型创新”也非短期就能克奏大功,一旦方略既定,就要扎实稳步推进,需要每个行业每个从业者践行“工匠精神”,以一种“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从容沉潜心态,不为一时的挫折而气馁,不因眼前的困难而灰心,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坚定地保持战略定力,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胜而成大功。

  此外,“工匠精神”拒绝好大喜功,追求水滴石穿的坚韧实干。东北历史上形成的产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东北人不事细作、不屑小利的地域性格,比如在南方城市街头比比皆是、一块钱一次的擦鞋摊,在长春几乎见不到,因为东北人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薄利营生,即便偶尔见到这种门店,也都是起价五元一次。正是这种贪大厌小、眼高手低心态,将很多家门口的商机和行业都拱手让给外来的温州人、福建人。和后来逐步做大的温州、福建等商帮比起来,我们少了一份“惠民即作、薄利而销”的本分,少了一份“其富虽不骤、其誉则日隆”的信心,说到底就是欠缺谦卑踏实的“工匠精神”。

  鉴于上述,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对新一轮振兴中的东北的对症下药。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