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以“五抓五强”实现“双推双促”
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富民产业发展有机统一
段冬梅
//m.auribault.com 2016-05-0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年来,云龙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2.2亿元,以实施整村、整乡推进等项目为动力,通过“五抓五强”,实现扶贫开发与基础党建整乡“双推双促”,全县贫困发生率从“十一五”末的38.4%下降至22.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一五”末的3189元增至4630元。

  抓领导强统筹,聚焦扶贫开发“靶心”。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因乡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对3个贫困乡镇、32个贫困村、364个深度贫困村民小组、11314户40595人建档立卡,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力量精确制导、精准“滴灌”。

  抓组织强堡垒,推动党建扶贫协同。以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为主线、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核心,助力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双促”。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推行“党支部+产业合作组织+党员中心户+农户”的“1+1+1+X”四级网络发展模式,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产供销环节建立党支部2个、村民小组党支部47个,把农村各类经济能人聚集到党组织中,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富民产业发展有机统一。探索强基惠农“合作股份”试点工作,实施22个村的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带动群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漕涧整乡推进的茶山异地搬迁项目实施中,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发动和引导,盘活了原集体土地,通过每户给予财政补助1.3万元,撬动户均投入12万元,项目总投入达2028万元。编制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三年规划,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一事一议奖补等项目资金,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271个。

  抓机制强服务,形成扶贫合力攻坚。创新扶贫开发帮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和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实行县级领导和乡领导班子成员“1+1”挂村、下派干部和乡村干部“1+1”包组、“1+X”联户的党员干部包户连亲结对帮扶机制。长新整乡推进中,由12名县处级领导挂钩帮村、12个县级部门联片包村、12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和12名一般干部结对建村。在此基础上,长新乡组建一支由135名党员干部和237名村组干部组成整乡推进工作组,驻村开展工作,点对点落实,实打实推进。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行以干部职工“一卡五联”、机关部门“一区五送”、基层党组织“一转五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一三五”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对项目进展、资金运行、人员到位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抓创新强整合,撬动财政民资投入。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整合多种资源,把更多的社会力量凝聚到扶贫事业中。推行“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项目工作机制,做到每个扶贫项目有责任部门、有责任干部、有挂钩领导。打破条块界限和部门分割,以项目为载体,整合使用资金,使资金集聚、项目配套,增强综合开发的整体效果,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轮驱动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规划投资8883万元的漕涧整乡推进项目,整合部门资金1.13亿元,吸纳社会资金1.8亿元,撬动群众筹资6590万元;规划投资1.08亿元的长新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71%.

  抓帮扶强产业,实现造血功能提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扶持培育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立产业发展“支部示范田”和“党员示范田”,以党员干部先行先试带动全民发展致富产业。建立干部职工产业发展“民情责任区”,由每名乡村干部包保一个“责任区”,负责一对一、点对点做好产业培植的跟踪、服务和督促工作。帮助困难群众争取“红色信贷”和“贷免扶补”扶持,利用产业扶贫、信贷扶贫和村级互助资金的力量,扶持贫困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使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到户,实现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产业专项资金1074万元、信贷扶贫资金3.3亿元、村级互助资金550万元,以泡核桃、麦地湾梨、茶叶、金银花、诺邓火腿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作者系云龙县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