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草长水清,我就欢喜”——记坚守孤岛25年的科学家于丹
//m.auribault.com 2017-05-10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新华社武汉5月10日电 题:“草长水清,我就欢喜”——记坚守孤岛25年的科学家于丹

  新华社记者李伟、俞俭

  5月的梁子湖平静美丽,波光粼粼,微风吹拂下,漾起层层?纹。

  这片水域正是武昌鱼的故乡,一湖净水的背后离不开一位老人的付出,他就是远离喧嚣、坚守孤岛25年,通过种植水草恢复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建立起“学术王国”的“种草带头人”,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

  “我就是一个种草的农民,看到水草就高兴”

  从武汉市驱车一个多小时,再换乘冲锋舟近20分钟后,记者来到了湖心的梁子岛,找到了正在“干农活儿”的于丹。

  一顶草帽,摘掉帽子露出灰白的头发,一双拖鞋方便随时下水,双手格外粗壮……眼前的于丹与印象中的大学教授形象相去甚远,倒像是一名地道的农民。

  “我就是一个种草的农民,看到水草就高兴。”常年暴晒黑里泛红的皮肤、淳朴的笑容、谈起岛上的草木时温和的语调,都散发着与这座孤岛天然的和谐。眼前的这个“农民”简直就是这个岛的主人。

  放下手里的活儿,于丹带着记者在岛上边走边介绍“建岛历史”。

  1992年,35岁的于丹从东北林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武汉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需要寻找一个野外观测站,在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多个湖泊后,他选中了湖北省湖容第一面积第二的梁子湖。

  从此,于丹把自己的命运与梁子湖紧紧绑在一起。

  “一开始真是一穷二白,啥也没有。”于丹有着东北人的幽默乐观,对于初来岛上时睡觉屋顶掉下蛇等危险,讲起来绘声绘色。岛上生活的困难,对于曾经在内蒙古农村插过队的于丹来说,“相比起来已经算是好的了”。

  “最苦的是采集水草样本、到水底种草。”师从于丹,在岛上已待了12年的王力功说,每次采集样本、种草,教授总是带头潜入湖底。种草讲究精细化操作,如同稻田插秧,需要潜到底用手刨坑,尤为费劲。

  “每种一棵草要潜入水底30多秒,有时潜水几次才能种好一棵水草。每次都是于老师带着我们,不断地潜入水底。”王力功告诉记者,于丹面对年轻小伙儿一点也不服老。

  如今年近六旬的于丹,“4米深的湖上来下去,没有问题。”于丹告诉记者,冬季水少相对容易种草,但湖水刺骨人更遭罪,“怎么办?下水前喝口酒御御寒。”

  “有水草,湖泊才有生命”

  于丹坚持水底种草,是近30年湖泊修复治理实践得出的经验。他给记者普及了湖泊修复治理原理:湖底种下水草,通过光合作用,净化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而螺、虾、鱼、蟹等水生动物,依托水草生存,如此一来,整个湖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种水草治理湖泊,就像中医一样,是治本之道。”于丹对于运用沉水植物构建“水下草原”治理湖泊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多年的实践,让他摸清了湖泊的性格脾气。

  为治理修复梁子湖,他的团队在梁子湖底种植了20万亩水生植物,耗时十年之久,梁子湖水质又重回二类水质。

  但是喜悦没有一直延续,2010年、2016年梁子湖水质接连因洪灾特高水位而被破坏。

  尤其是去年的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梁子湖超高水位下,整个梁子岛站内也遭重创,实验大楼一层浸水两米高。

  为了保护实验大楼,于丹每天坚持一个人划着船进楼观察,一次头撞到门墙,他直接晕倒在船上。“要是倒在水里,估计就当场牺牲了。”他后来幽默地告诉学生。

  如今,岛上站内还在灾后重建,于丹的乐观也鼓舞着学生们。“只要有种子,就不怕,再来。”采集种子、种植水草、对比数据,梁子湖的水也再次清澈起来。

  国家湖泊生态安全评估项目专家组曾给过高度评价:梁子湖是中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湖泊,已成为我国湖泊生态恢复的成功模式。

  甘做一株水草,守护一湖澄澈明净

  如今,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梁子岛站内实验楼里配套了各种精密仪器,建起近600个大大小小的实验池、千个水族箱及一整套水生植物实验系统。

  于丹每年会带着学生到全国各地寻找新的水生植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共收集各类水生植物标本25万余份,梁子湖观测站拥有全国90%以上的水生植物标本,成为国内馆藏水生植物最多的地方。

  硕博连读生李杨对自己导师的崇敬,满满地写在脸上。“外出科考时,早上七点起床开始一天的采样,晚上要监测分析,一直忙到凌晨。采样有危险的地方,于老师都是先上。”李杨说起有些眼眶红润,“于老师说,自己年纪大了,有危险就算了,不能让你们年轻人冒险……”

  这样的工作于丹一干就是20多年。王力功告诉记者,教授每年在岛时间超过330天,连续十几个春节都是和家人在岛上度过。

  “做人要知足,学校90年代破格提拔我为教授,这些年大力支持我做研究。”于丹透露,他要利用自己积攒的工资奖金设立一个梁子湖生态奖,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湖泊生态保护。

  在多年的摸索中,于丹团队研发出多个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水草种植技术和专门机械,但他们却从未申请过一项专利。如今,他们也在云南、浙江、内蒙古等地进行免费种草治理病湖,不收横向课题经费。于丹说,草长水清,我就高兴。

  “水生植物品种上千,于丹教授最像哪一种?”

  王力功稍加思索,回答“老师像黄丝草,多年生、沉水草本,默默在水底坚守,守护一湖澄澈明净。”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