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红眼羡贫”也需下力气治疗
陈 朋
//m.auribault.com 2018-06-12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从表面上看,“红眼羡贫”是在近年来扶贫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和扶贫红利不断释放的大形势下出现的畸形心理和扭曲现象。从深层次看,它反映出少数人思想上的贫瘠和惰性,也折射出了扶贫工作中精准识贫这一具体操作难题。为此,我们既需要弘扬扶贫脱贫工作中的主旋律,也要精准矫治其间出现的类似“红眼羡贫”这种不良现象,从而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各地都在加大扶贫力度,不断增加投入,扶贫脱贫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有些地方出现了“红眼羡贫”的问题。

  笔者近期调研发现,一些生活条件尚可的非贫困户看到贫困户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和生活照顾后,也要求被纳入“贫困户”以享受各种帮扶政策。有的甚至通过上访渠道“讨说法”或编造莫须有的材料,诱逼基层政府予以扶贫照顾。这是当前基层精准扶贫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亟需引起重视。

  从表面上看,“红眼羡贫”问题是在近年来扶贫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和扶贫红利不断释放大形势下出现的畸形心理和扭曲现象。从深层次看,它反映出少数人思想上的贫瘠和惰性。有人以为被贴上贫困户的标签便可以悠哉乐哉地等着接济、靠人扶持、享受优惠政策。显然,这种等靠要、不思进取的思想不仅不利于扶贫脱贫工作的顺利推进,而且极易在农村滋生和传染不求上进的不良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当前最需要下大力气治疗的一种贫困。

  对于这种“红眼羡贫”的不良思想,迫切需要全方位营造“勤劳致富光荣”“积极脱贫光荣”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要靠双手去创造。同时,还应通过树立创业致富、兴业富民的正面典型,激发贫困户主动作为、奋发向上、独立自强,将“沾光”和“搭便车”等惰性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让“红眼羡贫”迅速止步。

  当然,也不排除基层扶贫领域中偶发的优亲厚友腐败行为,引发部分非贫困户滋生心理不平衡。这说明,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加大群众身边“微腐败”的有效治理,特别是应加强对基层扶贫领域中优亲厚友等不公平现象的惩处力度,构造良好政治生态,减少“红眼羡贫”的生存土壤。

  “红眼羡贫”也折射出了扶贫工作中精准识贫这一具体操作难题。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不能识贫何谈扶贫?但精准识贫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农户收入为例,按人均收入3000元为贫困标准线来计算,一户人均收入2950元,可以计为贫困户。但另一户人均收入3060元,则算“边缘贫困户”。实际上,这两户经济状况相差无几。一旦认定一户并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另一户则会或多或少有意见。这正是当前广大扶贫干部面对的困扰,也是极易引发“红眼羡贫”的诱因。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精准识贫办法。目前,有些地方坚持实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办法,对边缘贫困户加以扶持照顾,但大多还是就事论事,“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并没有根治,“红眼羡贫”的问题依旧存在。

  扶贫、脱贫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也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举措。把这项民生民心工程抓好,既需要弘扬扶贫脱贫工作中的主旋律,也要精准矫治其间出现的类似“红眼羡贫”这种不良现象。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