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公共服务要用好互联网的加法
王庆峰
//m.auribault.com 2017-11-23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最近几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可以说是积极拥抱互联网,不断用新技术优化服务的样本。自2011年京津城际铁路率先试行网络售票之后,仅用了三年时间,12306网站就将全民带入互联网售票时代。之后,12306又专门研发APP版,使手机购票占互联网售票的六成以上,而针对动车上的餐饮问题,今年又推出手机订餐服务,实现了“坐高铁、点外卖”。最近,又出了一则利好消息:网络售票的支付方式中新添了微信支付。

  公共服务流程,关系到每个人的办事成本。我国移动支付年均量达至35.33亿元,对很多人来说,微信支付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是让办事更高效得体的好方法,但对公共服务部门来说,摆正态度拥抱互联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当中,自然要考虑由此产生的技术和人力成本,也要考虑用户数据是否会被企业抓取等。但也有很多政务部门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习惯性地找出很多理由,比如“技术不成熟”“条件不允许”“现实有难度”云云,明明可以通过网络完成预约和办事,非得要求现场排队交材料;打个电话或者联网查询就能弄清楚,一定要当事人提供各种证明;有现成的技术方案不用而自己开发,结果流程复杂、体验不佳……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做好“加减法”。做好“减法”,就是删减不必要的环节和流程。近年来,国务院通过多种方式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向纵深,多次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的通知,取消一批行政许可,清理审批中介服务,削减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砍掉各类无谓证明等,切实解决了群众“办证多、办事难”的问题。当然,“减法”之外更需要“加法”护航,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既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方式,还要注意到如今是互联网高效便捷的时代,网络不仅可以用来推动产业转型,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上,同样可以嵌入“互联网+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事实证明,推动“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开启了“群众点键,数据跑路”的办事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的速度与温度。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广“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等,以切实解决困扰公共服务的难点、痛点、堵点。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部门已经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形成网络化、标准化、体系化,但也有很多部门在政务融合上稍显落后。政务和互联网的融合程度,既取决于政府软硬件方面的技术能力,以及对公众需求的精准识别,也取决于政府是否能转变思维,是否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企业,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技术和生态优势。因此,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一体化建设,增大技术投入,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反馈,丰富用户体验;同时,应该转变心态,向市面上比较成熟的方案借力与合作,比如在交易环节推广移动支付,在绿色出行上鼓励共享单车等。

  当前,社会治理模式正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用好互联网,善做加法,是公共服务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