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落马官员的绰号是一种权力画像
张东锋
//m.auribault.com 2017-05-25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通过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刊发的北京门头沟原区长王洪钟的案件警示录,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落马官员的绰号。追求“看得见的政绩”的王洪钟,因大搞拆迁和市政工程被当地群众鄙之以“王指倒”,让很多人不禁想起了同样喜欢大拆大建的“李拆城”“季挖挖”,充满江湖义气的武长顺“武爷”,还有坐拥大量不义之财的“王三亿”乃至“房叔”“表叔”们。有文章因此主张,纪检监察机关要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善于管窥一豹、顺藤摸瓜,从民意中发现部分违法违纪官员的真实嘴脸。

  绰号又称诨号、外号、花名等,或褒或贬,古今中外俱有之。除了“刘罗锅”这样与个人生理特征相关的一类,还有就是像《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的绰号那样,大多数都与一个人的性情爱好和做事风格有关,是其个性和作风的体现。用在官员身上,绰号很大程度上就是政风作风的体现,是一个官员在群众中的另类口碑。从东汉清正廉洁的“悬鱼太守”羊续,到北魏生性贪鄙、来者不拒的“十钱主簿”元庆智,百姓用绰号表达着对一位官员的敬与恶、尊与讽。今天,除了“王指倒”“李拆城”“王三亿”之外,同样有“平民书记”这样真心真意为百姓服务而得到褒奖绰号的干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绰号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在生动形象的表达中浓缩了民意,体现着百姓对官员的真切评价。

  王洪钟之所被称为“王指倒”,主要是用来形容他在拆迁中的作为,即“指哪儿哪儿倒”,其独断专横的气势由此可见一斑;前面提到的“季挖挖”,则因为敢于在六朝古都“开膛破肚”,还留下了另一个“推土机市长”的绰号,民怨之沸腾跃然眼前。剖析这些绰号的由来,根本上是权力任性的结果。“指哪儿哪儿倒”是典型的“拍脑袋”“一言堂”,对应到当事人的所作所为中,就是警示录中提到的忽视程序,“不经集体决策、不经法律程序、不正确行使职权”“边建设、边审批、边招标”;至于“五毒书记”“三胡省长”,则充分暴露了权力相对集中的部分一把手,漠视党纪国法,恣意妄为;还有那充满江湖气的“武爷”“王彪子”,仅凭如此响亮的名头,就让人闻到了专横跋扈、趾高气扬、唯我独尊的气息。

  绰号给了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腐败行径的线索,然而落马官员的绰号现象,不应该止于民间的戏谑调侃,或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倒是值得人们去进行多层面的反思。总结落马官员的绰号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特点:一是,这些绰号多被用在某些党政一把手身上,那么是否应该追问,这些官员的权力为何可以如此任性,那些约束性程序、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因何被束之高阁或形同虚设?二是,很多落马官员的绰号里,都带着“拆”“挖”“推”等字眼,细究起来多与其主政地方的大拆大建有关,那么是否应该追问,过往或当前的官员政绩考核中,是否存在导向、指标仍然不够完善的地方?又如何真正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其中,并真正落实?三是,一些官员的绰号总是在落马之后叫得响亮,那么,是什么阻塞了民意通道,以致百姓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归结起来,官员绰号可谓一面名副其实的镜子。借助这面镜子,百姓也好、纪检机关也好,可以更真实了解一个官员的民间形象和口碑;但同样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王指倒”“李拆城”“房叔”“表叔”的典型,我们可以为某些领域某些岗位的权力运行作整体画像,从中发现那些更具普遍性的问题,弥补制度上的漏洞,让这些人的权力不再任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