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从“平等”的理念到“共享”的实践
张丰清
//m.auribault.com 2017-01-23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平等”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在整个人类思想观念的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平等的思想与追求贯穿于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中。空想社会主义的平等观以批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为开端,阐发无产者的要求,描绘理想社会。共产主义者则通过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根源,提出了平等社会的实践方案和路径,把平等从思想推到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层面。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追求公平正义就必须从根本上为建立能够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既有“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设想,同时,强调平等是具体的、历史的,即“平等是正义的表现,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社会制度的原则。”通过制度的设计,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实现了人类平等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本质就是要改变不平等的状况。在95年的奋斗征程中,对平等、公正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最恒久、最强劲的内在动力。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平等”的追求,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追求。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则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己执政的重要使命。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集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共和的政治理念。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将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平等的核心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也感受到了史上从未有过的平等。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尚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打破平均主义和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沿着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最后达致全面小康社会的路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平等的实质和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平等包括了个人与个人间,国家与国家间,民族与民族间,文明与文明间等更为丰富的内涵。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提出通过体制改革,协调社会主义各种关系,推动平等与共享。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一直按照蕴含更多平等元素的原则进行。平等诉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当代发展中逐渐得到实现。

  十八大以来,在科学理解当代平等内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发展的深层理论依据,正是平等取向的社会主义原则。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政治上广泛地增强了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经济上强化了个人的经济主体地位,人民在多方面获得了空前广泛的自由平等权利。在当代,平等作为一种整体性理想,其具体性和现实性特点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饱含平等元素的共享发展必须依托有效的制度操作才能实现,即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创新经济制度,为人民获得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平等的参与权、发展权;健全文化制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保障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加强生态制度,保障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共享”发展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全面惠及人民”方针的落实,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和目的,也是对公众平等权益的真正维护和实现。

  总之,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执著追求平等、实现和维护平等的过程。这种平等,不是抽象的“人生而平等”,而是带着平等的政治基因,以“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维护最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开始,到发展成果的“共享”,一步一步将平等的理念,落实为“共享”的现实。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