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长征精神】发扬长征精神,砥砺民族复兴
刘立峰
//m.auribault.com 2016-10-20 来源: 中青在线
分享到: 更多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三年、转战14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已80年,新中国也已走过了67个春秋,但长征精神却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并在许多历史关键时刻提醒我们不断发扬长征精神,锐意进取,顽强拼搏。

  82年前的秋天,由于左倾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踏上了艰难的长征跋涉,而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从“湘江战役”,到“通道转兵”,红军命运依然处于生死关头,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正确领导,红军才看到了希望。在毛泽东的智慧领导下,红军取得了“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等关键战役与民族团结的胜利,在“爬雪山”、“过草地”之后,红军终于迎来最后的会师胜利。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情况下,红军缘何依然能有如此顶天立地、履险如夷的大无畏精神,以及纵横驰骋、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呢?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有着“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有着为民族解放,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数据统计,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人,长征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430多名,军以上干部10多名,反围剿战斗中红军指战员的脖子上都系有红色的“牺牲带”,表明为革命献身的决心。湘江战役中,红5军团第34师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5000多名指战员英勇拼杀,浴血奋战,血染湘江,师长陈树湘被俘后,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长征路上,正是这种革命信念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红军指战员前赴后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缪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抢渡金沙江,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彝海结盟之后,毛泽东率领红军指战员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地登上了六盘山。虽然此时红军已牺牲了近三分之二,但毛泽东依然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正来自长征精神的洗礼,更来自长征路上收获的军民一心。长征不但修正了党的路线,确立了党对军队的正确领导,更磨砺了军魂,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与必胜决心,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无价的精神力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不但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和壮举,更是中国革命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长征在三年战斗与行军途中,播下了人民军队的革命火种,并在十一个省份民心之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七律·长征》被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译成英文作为其著作《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的结束语,也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光辉革命历程,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不可阻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此诗写于1935年娄山关战役、遵义会议之后,却是长征精神最鲜明的写照。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长征路上“七根火柴”、“金色鱼钩”、“半截皮带”的艰苦岁月,不能忘记红色基因、群众路线和“两个务必”,如此我们才能在新长征路上不断回眸、梳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豪迈,不忘初心,倾听人民的期待,不断革新自强,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步从头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