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官员微信圈,承载着怎样的寄望?
然 玉
//m.auribault.com 2016-06-14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新媒体时代,微信已成为主流的社交工具和信息获取平台之一。和许多老百姓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各类信息相比,官员、基层公务员的朋友圈显得很“单一”,除了工作,他们的朋友圈里大多是转载类文字、图片,甚少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而且,官员的职级和微信的活跃度、微友数量成反比,职级越高,微友数量越少,发的朋友圈内容数量也越少。(6月13日《华商报》)

  官员的微信朋友圈,之前一直是甚少被提及的话题。此番,借由媒体的系统梳理,公众方才发现其中的特别之处!多转发,少原创;多官样措辞,少个性发声;职级越高,活跃度越低……凡此种种,都是被归纳出的,官员微信朋友圈的典型特征。那么,这些“特征”由何而生?会产生何种影响?而对于公职人员在私人社交平台上的表现,我们又当以何种标准来评判?

  应当明确的是,微信朋友圈,本质乃是一个闭合化的私人社交圈。这种属性决定了,官员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一平台,纯属个人事务,外人无权置喙。在公共职务之外,官员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必须被尊重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固然可对官员“微信朋友圈言行”进行观察与评价,却似乎并没有立场提出更多具体的要求。

  其实,官员在微信朋友圈的表现,也是现有官场文化的直接映射。在现实中,官员群体普遍就倾向于谨言慎行,往往恪守着一种职业化的审慎。这种“谨慎”,转移到网络舆论场,只会被进一步强化。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在充斥着起哄、误解和过度解读的社交平台之内,官员们“自我保护的本能”注定会变得更敏感和强烈。在“多说多错、少做少错”的固有认知中,官员始终缺乏在微信朋友圈里充分表现的动力。

  真正需要厘清的是,当我们关注官员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所作所为,我们到底是在关心些什么?是想获得鲜活的、有用的一手公共信息,还是单纯想看到他们展现开明、亲和的处世姿态?现在的问题在于,公职人员在面对熟人圈子时所呈现出的下意识的警惕,正被公众解读为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压抑和自我封闭。而在理想状态下,人们本期望,公职人员能够和常人一样,在私人空间里能够尽量真诚些、从容些才好。

  针对官员在微信朋友圈的表现,公众当然无法要求更多。但是,在官员职业正常化的大趋势下,我们还是期待着,公职人员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也能“正常化”。做更真实的自己,说到底也是实现职业去魅的重要一环。当然了,这也要从另一方面有赖于公众以更为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理性看待官员们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行举止。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