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预算执行就应“打酱油钱不能买醋”
舒圣祥
//m.auribault.com 2016-05-19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审计署日前发布公告称,由于缺乏系统盘活,有些单位和项目的部分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未能发挥资金效益。其中,审计发现有94.28亿元专项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发挥效益,1.41亿元专项资金统筹后仍未及时使用。审计署当前对任何地方或单位以“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等为借口拒不整合财政资金的,正坚决查处、坚决曝光,坚决推进改革、促进整合,以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5月18日新华网)

  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虽然主旋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传统需求侧刺激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特别是过去屡试不爽的政府投资拉动,所以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绩效”。在此背景下,居然还有很多钱长期趴在账上花不出去,不能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显然是不能容忍的,审计署表态“坚决查处,坚决曝光”,目的不外乎要“盘活存量”。

  从“盘活存量”的角度看,资金趴在账上花不出去显然有问题:要么这笔钱本来不该给却给了,要么这笔钱本来就没地方可花,要么当初要这笔钱是巧立名目,要么情况发生变化钱实在花不掉……这些年每到年底,“突击花钱”都会成为公共话题,相比有些钱长期趴在账上,其实更严重的问题应该是,有些钱被毫无效率地花掉了。基于此,要求“盘活存量”,也一定要防止与“提高绩效”的初衷相悖。

  我们熟悉一个词,叫做“专款专用”。预算安排这笔钱是用来做什么的,那么执行的时候就只能用来干这个,要不然就是资金挪用。基于这样的常识,转过头再来看受到抨击的“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新说法,不免觉得有些奇怪。打酱油的钱,不是本来就只能用来打酱油么?如果地方政府随随便便就能把打酱油的钱用来买醋,那还谈何严格预算执行呢?不是编个名目骗来钱,就可以自己随便花了么?

  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问题不是出在使用环节的“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而是出在预算编制环节的不科学与预算审批环节的软约束。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的结果,只能说明当初预算给钱给错了,没把钱给到更需用钱的地方,反而使之用于睡大觉。这背后,不得不让人想到诸如“跑部钱进”、“审批经济”之类的话题。解决之道在于限制权力,在于把权力关进笼子,在于强化预算硬约束;可是,要求地方把打酱油的钱用来买醋,走的似乎却是背道而驰的扩权路子。

  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不仅是预算给钱不合理的问题,同时也是没有纠错机制的问题。打酱油明明不需要那么多钱,冗余的钱长期闲置,为什么不能事后及时纠错呢?与其强令作为预算执行者的地方政府部门,自行将打酱油闲置的钱拿来买醋,为什么不能由相关部门收回沉睡的资金,然后再做统一安排?要知道,打酱油的钱,不仅可以用来买醋,可能还有更高效更急需的花钱领域,“盘活存量”固然重要,“提高绩效”更重要,目的不在于把闲置资金花出去,而是要高效地不浪费地花出去。

  某种意义上,“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不是资金闲置的症结所在,却是严格预算执行的应有之义。如果打酱油的钱随随便便就能拿来买醋,看似解决了资金闲置的问题,势必又会新增资金浪费的问题——闲置的钱至少还是钱,浪费掉的钱可就不是钱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