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开放:三十八年的变与不变
纳迦
//m.auribault.com 2016-03-24 来源: 求是网
分享到: 更多

  五大发展理念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应属“开放发展”了——只因“开放”是伴随新中国三十八年之久的最重要国家战略之一,只因“开放”开启了共和国国史最崭新的一页,只因“开放”切切实实给每个国人带来了改革的获得感。那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开放发展”,其中升华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从“临危受命”到“顺势而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对外开放战略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十年“文革”刚刚结束,我国社会经济遭受了巨大创伤,共和国站在时代的拐点处。“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正是在这种“危难之时”,邓小平同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经过38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顺应中国和世界深度融合发展方向的顺势而为。截至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6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仍然保持了6.9%增长速度。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不仅加入了诸多世界级的经济贸易组织、金融的组织,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更主导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了我国拥有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开放经验。“我们将继续深化各领域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时如是说。

 从“由下到上”到“由上而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了和对内改革基本相同的情势——在国家总体大政方针指导下,地方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自发大胆试验,闯出一条新路子。这一阶段的中国基本没有加入国际贸易性组织,对外开放的的层次、水平、经验都是很初步的。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是,1980年代中期,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原煤、原油、原木等自然禀赋的产品;而直到进入1990年代,中国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才在吸引外资与对外出口方面得以显现。

  相比较来说,当下的“开放发展”更加注重“顶层设计”——通过一种全新的开放理念整合全国资源,放眼世界,打通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通路。“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向全世界发出的铿锵之声。对内,需要我们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简政放权,打通省域之间的壁垒,促进全国各类资源交流整合,进一步解放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绝不可“嘴上喊着开放,脚却倒着走”;对外,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勇于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义务,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从“独立自主”到“中国自信”

  然而,无论开放的理念、格局怎么变,有一点却是历久弥新的:实行对外开放,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邓小平同志曾明确表示:“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既不能因噎废食,对国外的东西一概加以拒斥,从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对国外的东西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以各种形式主张全盘西化。”

  无论怎样开放,怎样搞活,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必须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党的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亦是同样的道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既然我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路程,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走在了前列,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这条正确道路?“开放”所带给中国的绝不应是“西化”的飞来峰,而应是“中国自信”的泰山石。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