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补上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短板
何志东
//m.auribault.com 2016-02-26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出台以来,社会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封闭住宅小区的逐步打开上。其实,推广街区制,重点不在“拆墙”,更为关键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

  社区公共空间是陌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变的空间安排,是居住区转型为社区的基础性要件,也是让社区集体行动得以可能的社会建构。现在,有的社区严格意义上说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离作为“亲密友好的生活共同体”的社区还有不小差距,其中可供居民自由散步、亲子活动、邻里互动、健身娱乐等具有家园感的公共空间不足,甚至严重缺损,成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短板。

  社区公共空间有着多种社会治理功能,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居民提供各种唱唱跳跳的场地,而是要在居民日常起居的生活空间里,开辟一片培育公共精神的苗圃,以此推动解决当下城市居民公共意识同经济、城市现代化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就是说,社区公共空间应该成为可以养虾养螺养鱼的具有生态意义的“池塘”,而不是游泳池。

  弥补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短板,从根本上要从社区规划抓起。现有的城市规划往往重市政、轻社区,社区规划基本上交给开发商,开发商则为利益主导而非社会治理主导,因而更乐于展示“豪庭”、“帝都”等分化社会阶层的符号,而无视社会阶层和谐融合及建筑空间的教化功能。因此,必须从规划入手,正本清源。

  在已建成社区中增补社区公共空间,要因地制宜,力戒“一刀切”,避免只讲硬件配置。要扩大街道、居委会自主权,委托社会组织运营,发挥其在社会工作方法方面的专业优势。

  另外,结合城市特点,社区公共空间理应为忙碌的职业人群提供身边的休闲放松去处,创设适合职业人群的活动项目和生活意境。这需要有灵性和敏锐的心意,要注重适合邻里集体参与的项目开发,让居民在互动中认识,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和信任,建立社区邻里网络,为社区居民自娱自乐、自助自为,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打下民间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社建办)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