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强调,设站单位不得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职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韩小乔:堵住“权力文凭”的“后门”
//m.auribault.com 2015-12-08 来源: 安徽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想做博士后?在职领导干部就算了!从21所高校大幅削减在职博士录取人数,到党政官员不得在职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官员读博越来越难。近年来,公众对官员在职读博一直感受复杂,抱有疑虑之心。十八大以来,多名拥有在职博士学位的高官落马,更是一次次引发舆论关注。平心而论,官员求“博士帽”动机多样,不排除一些人真心热爱读书、希望潜心深造、提高自身能力,但更多官员想法似乎并不怎么单纯,或是为增加晋升砝码,或是为图虚名、树“招牌”、装点“门面”,或是为扩大社交圈、经营政商关系等。

  在职读博意在名利也就算了,再看看有些官员是怎么读博的:入学走后门,上课看心情,考试靠作弊,论文找“枪手”,作业由秘书代。事实上,哪怕一些官员有心读书也无暇从繁忙的公务中抽身。即便这样,由于官员手中掌握着公共权力,又拥有一定的人脉优势,他们获得博士学位的可能性也远远超过寒窗苦读的在校学生,甚至前些年还出现“博士多在官场”怪相。如此看来,相当多的官员读博就像“猪肉注水”,不仅浪费教育资源、有损学术尊严、败坏学风,还严重影响社会诚信与公平,破坏了学术生态。

  扭转这种现象,除了制度上对官员读博加以限制,更要改变功利的人才观。毋庸置疑,学历很重要,某种程度上代表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思想水平,但官员的存在价值并不一定体现在学历高低上,更应该体现在为民众贡献上。换句话说,只要真心、真能为民众排忧解难,学历低点又何妨?况且,哪些官员沽名钓誉,哪些官员真的有“两把刷子”,民众心知肚明,不用拿文凭装点。一些官员真的一心向学,大可辞掉官位,尽情遨游书海。想用官位轻松捞取学位,岂能放纵这等行为?

  其实,正如高考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一样,官员削尖脑袋要读博、处心积虑“混”文凭,还是因为学历在某些时候是晋升的“敲门砖”。虽然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但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仍将“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简单等同于高学历,助长了官员学历腐败。因此,要继续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进行改革创新,坚持重学历但不唯学历,综合衡量官员道德品德、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不给投机取巧者留下可乘之机,同时将评价的权力更多地交给民众,让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倒逼领导干部勤政务实、为民服务。对文凭注水、学历造假的官员严肃查处、公开曝光,使其颜面扫地,付出沉重代价。

  还需看到,打破官学利益联盟,堵住官员读博后门,必须防止权力对学术的绑架,净化学术环境。现实中,一些高校为官员读博提供便利,甚至“投怀送抱”,诚邀官员读博,或将他们聘为兼职教授。表面上是为了沟通交流,实际上是以此提升学校地位,扩大声誉和影响力,并获得相关资源的倾斜。因此,既需要政府部门科学、民主、透明配置科研资源,防止权力入侵大学,也需要高等院校爱惜“羽毛”,在招生上不对官员“网开一面”,在培养中同等对待,“严进严出”。

  对在职官员读博士后说“不”,无疑会狠刹官场、学术的不正之风。下一步,是不是应该对在职官员读硕士、博士也出台明确规定呢?至少不能让有的官员手捧一摞亮闪闪的文凭却缺乏对学术研究最起码的尊重。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