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保护隐私,彰显对贫困生人文关怀
王恩奎
//m.auribault.com 2016-11-18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评议认定不得要求申请认定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11月16日《春城晚报》)

  学生为拿到助学金,往往被要求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这被网友称为“比惨大会”。云南要求保护学生隐私,禁开这样的大会,这个规定充满人性化的温度。

  长期以来,在学校助学金的认定中,在认定贫困生资格的过程中,为了彰显“公开公平”,要求每位提交申请的学生除了上交贫困认定材料外,还要公开陈述,在同学面前将自己贫困的家境和盘托出。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昆明某大学曾因公开投票选举贫困生比拼“谁更惨”而引起争议。

  的确,如今各高校都设有针对贫困生的助学金,但由于“僧多粥少”,到底谁才是最需要的人,成了高校、各个学院及辅导员的头疼事。

  在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高校、辅导员不可能到每一个贫困生的老家去调查他们的家庭实际情况,而学生提交的贫困证明也时有造假案例曝光,如何真实确定学生贫困状况的确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保证助学金公平公正发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对此进行把关不可缺少。但贫困也属于人的一种隐私,关乎人格尊严和权益,也需要保护。尤其是贫困学生在成长中遭遇各种压力,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校采取“比惨大会”“比穷演讲”等方式来确定实情,无疑是让本已饱受压力的贫困生当众自揭伤疤,不仅有违助学金发放的初衷,也让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心理很受挫。

  贫穷不可耻,但是对穷人的境遇无动于衷甚至取笑就很可耻。贫困生有什么,除了学识就只有尊严了,争的就是那一口不服输的气,把他们的尊严毁掉其实也是在毁掉他们的希望。

  甚至,这种方法还可能起到反作用。为了不让家庭隐私暴露在其他人面前,有的贫困生极有可能放弃贫困生认定资格,不参与“比惨大会”;相反,一些家境并不差的大学生,可能不在乎这种尊严,极有可能积极、主动上台“比穷”“诉苦”。

  如此一来,得到帮扶的人可能是并非是真正需要帮扶的,反而会漏掉真正的贫困大学生。

  贫困生认定一直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追求公平公正当然应该,但完全可以做得更加细腻、更加人性化。

  这就需要高校和辅导员多做一些细致的工作,多走访,多在平时观察、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消费状况,是家庭经济状况的直接、真实反映。

  而且,大学生相互之间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家庭经济状况,只要帮扶信息公开透明,畅通举报渠道,就能有效预防不符合条件的学生评上贫困生。

  但愿更多地方的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些人性化的认定方法,少些简单粗暴的“公平过度”“透明过度”。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