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月9日,2017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80后”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人奖金为680万元人民币。(见9月10日《人民日报》)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设置了“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计算机与数学奖”三大奖项。此次获奖者中既有大名鼎鼎、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的施一公、潘建伟,也有“80后”优秀数学家许晨阳,他们的卓越成就赢得国人关注和点赞。
这个评奖旨在鼓励科技创新,展现优秀成果,奖励杰出人才,契合创新创业、科技兴国的时代特征,彰显了高瞻远瞩、揽月潜洋的伟大抱负及视野格局,同时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对科学的热爱,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有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的地位。
重奖科学家有诸多积极意义。当下,一些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环境让追求科学家梦想、培养科学态度的现实日显“骨感”。曾几何时,当一个科学家是很多孩童的光荣与梦想,也常为众人所赞许;而如今,不少人只顾向“钱”看,娱乐大咖到处走穴、日进斗金,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经济等热门学科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冲击亦不容小觑。
实际上,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人才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STEM人才队伍——对科学家的尊重与重视,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研,潜心钻研,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要强大、企业要兴旺、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夯实科技基础,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科学家拥有更多的财富和铁杆粉丝,让知识与创新更具备含金量,让科学享有受人尊崇的地位和号召力,进而让科学流行起来,这可以看作是未来科学大奖自带的广告效应,也是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道路和前景的重要力量。
郑州晚报:“七不准”缘何打不死“内部黄牛...2014-01-22 |
郁晓东:奖励冠军切莫一窝蜂2014-02-18 |
窦颜红:大平矿技术人才得“实惠”2014-05-16 |
杨兴东:普遍竞争激励比百万教学奖更有用2015-03-24 |
考核教师,怎能沿用考核服务员的方式2015-07-09 |
打击号贩子,可否“凡举必奖”?2016-05-26 |
导向意义别忽视2016-06-24 |
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分配导向2016-11-22 |
奖励与科研资助不能混为一谈2017-07-06 |
论文重奖,过犹不及2017-08-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