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期待看到全面客观的返乡记
乔金亮
//m.auribault.com 2017-01-26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返乡记常常充满主观色彩,如果仅透过返乡者所代表的都市文化来打量乡土中国,难免失之片面。观察中国农村需要有整体视野,在乡愁基础上,既要有外部的冷峻观察,还要深入理解农民和农村。当下农村已远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仍需改善,我们要理解农民之不易、理解农村之复杂。同时,更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

  又到春运,又是返乡。每年春节前后,引爆网络的热门话题都少不了各种返乡记,它们构成了观察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多棱镜。近年来,多数返乡记都流露出“田园将芜”“乡村凋敝”的叹息,不少描述都写出“乡村变异了、家乡衰落了”的感慨。甚至有人称,“中国农村经济处于半破产状态”。这些讨论中国农村现状的文章,引发不少争议。笔者认为,有必要全面客观地看待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变迁。

  应该说,各种返乡记都关注农村变迁,呈现出滚烫的乡情和浓浓的乡愁,从不同角度重建了观察中国农村的视角。对从农耕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国来说,对上溯三四代大多是农民的中国人来说,农村永远是每个人心中遥远的乡愁,返乡记则是身在城里的人群回乡的观察,其受关注度标志着城乡之间差距的凸显程度。

  但返乡记这样一种叙事文,常常充满主观色彩,有人感到强烈共鸣,也有人感到严重偏颇。如果仅透过返乡者所代表的都市文化来打量乡土中国,难免失之片面。毕竟,不同的人返乡,可能会看到很不一样的农村。但观察中国农村需要有整体视野。一方面,中国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此之家乡不同于彼之家乡;另一方面,观察角度也很关键,在乡愁基础上,既要有外部的冷峻观察,还要深入理解农民和农村。

  多重视角中,笔者希望人们能看到农村的进步与改善。如今的农村,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精神面貌、文明程度等都比前些年有了根本改观。单看一些返乡记,会导致一些不了解农村的城市青年人,以为农村是多么的贫困落后。以交通为例,自行车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面包车、小轿车、电动车和公交车。以产业来说,传统的乡镇企业正在转型升级,一些新产业、新业态在成长壮大。以往说起农民,容易让人想到历史教科书上的小农意识、不思进取,但如今人们感受最强烈的,却是他们创造财富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向上的乡风民风。

  笔者更希望看到农村的更多进步与持续改善。今天的农村依然有很多烦恼,城乡差距也客观存在,农民依然是弱势群体。直面这些烦恼、差距和弱势,就是直面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的最大现实,需要包容和担当。当下农村已远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仍需改善,农民享受到的社保依旧相对薄弱、经济安全感较差,部分农村依然贫困。这份包容就是要理解农民之不易、理解农村之复杂,不能居高临下地看待农村、指责农民。这份担当就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包括对农业的更精准扶持、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对农村集体财产权利的尊重。

  毋庸讳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给传统农村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理念和市场要素,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也面临空心化的困境。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城镇化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仍有至少4.5亿人生活在农村。但这时候的农村,也早不是贫穷落后甚至愚昧的代名词,而是与城里一样伴随着现代文明一同进步的新农村。当然,各类返乡记也警示我们,农为邦本,国事农先,强农惠农富农的工作要常抓不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