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国情在变化,工作方式需跟上
环球时报社论
//m.auribault.com 2016-03-08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应是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中国同时面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长期看,内外的挑战很多。中国社会唯有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加强各项工作的针对性,才能增加国家的应对力。

  准确认识把握中国的国情或许至关重要。不能不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逐渐积累了十分深刻的变化。我们几乎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中国”里。

  首先中国经济的一些基本要素有了大幅改变,市场经济逐渐占据基础性地位,民营经济占比超过国有经济,它们导致计划体制以往对社会治理的主导作用被削弱。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一些传统的社会纽带和组织形式或者相应嬗变,或者处于新的社会大环境中,发挥功能需要新的条件整合。

  第二,中国城镇化有了飞跃性进展,城镇中产阶级等各阶层不断向中国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这些要求经常是跳跃式的,“与世界接轨”,使一些传统治理方式承受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很多事情可能做得已经不错甚至相当好,但需求的翻新速度可能更快,造成社会内部沟通出现阶段性的特殊纠结。

  第三,中国社会的开放度受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越来越高,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直接和间接接触都变得便捷化,日常化,过去相对独立的中国治理体系前竖起了国际参照系,甚至与之交织,因而难免受到后者的某些影响。外部一些治理失败的例子给了中国人警醒,但部分人对发达社会的盲目崇尚也将长期存在。

  第四,多元结构对社会的渗透面越来越广,成为中国很多领域的现实。它显然也是现代中国构建凝聚力不可忽视的一个出发点。

  上述变化总体上增加了中国社会的活力和弹性,是中国国家强大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为避免社会治理的失效或脱节,中国的社会动员方式也面临了调整的现实需求。

  中国行走得太快了,不同年龄的人有着差异很大的人生体验。改革开放本身提供了一种价值来源和动力机制,然而对改革开放的信仰无法成为打开社会上各种锁头的万能钥匙。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需要领导者的坚定和全社会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这是要求巨大创造力和百折不回精神的全民族事业。

  在实践中,一些重要岗位的执行者做到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同时根据现实国情实现工作的有效性一样重要。前段时间一些机构和人的政治正确似乎打了折扣,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使得治理成为一种必要。

  接下来一些执行部门恐怕要在社会动员方式的有效性上下大力气。必须承认中国国情上述变化带来的影响,实事求是对社会激励机制做与时俱进的调整,确保基层工作热情和责任感的真正到位。要严防国家的任何目标以口号方式在基层空转。

  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改革很多都是硬任务,执行者们无坚定决心推不动,只有决心不根据实际设计可行方案同样走不远。现在在一些地方的确有少数人话说得挺好,但工作方式简单,使对改革的落实停留在表面,深入不下去。

  更有甚者,极个别人空喊口号,以明显脱离实际的方式做事,造成“高级黑”的负面效果。

  党的执政推动了国家现实的不断演进,中国社会更加民主、意见表达更为通畅乃大势所趋。了解现实并针对现实推进工作应受到广泛倡导,这或许有必要成为区分体制内工作者是否负责任的一块试金石。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