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
            
            | 分享到: | 更多 | 

漫画 曹一
据新华社报道,一些“职业打假人”收了“保护费”后,任由问题企业继续生产、销售问题产品。有的用造假手段向雇佣他们的品牌公司索要奖金。“收钱噤声”成了打假行内通行的潜规则。私下达成协议后,打假人不会将企业的不良行为公之于众。
说到底,监管部门才应是真正的职业打假人。如果“正宗打假”跟上了,市场监管完善了,假冒伪劣现象绝迹了,也就没有民间打假谋利的土壤和环境。
             编辑:张苇柠
            
           | 拯救科学的精神2011-02-11 | 
| 郭 兵:药监局的“撮合私了”是一剂毒药2011-08-30 | 
| 山西日报:“开胸验肺”能否催生职防机制变革2009-08-18 | 
| 钱桂林:给工会大学生助理员宽阔的职业发展...2014-08-28 | 
| 许 辉:期待公益诉讼为消费维权撑腰2015-06-17 | 
| 王石川:电商岂能在监管部门内部“办公”?2015-10-14 | 
| 职商教育这门课得赶紧补上2016-01-28 | 
| 本科不如技校,政协委员理太偏2016-03-08 | 
| 让举报人“滚”的食药监所能监管什么?2016-03-15 | 
| 北京晚报:职防所该动“大手术”了2009-08-18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