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山:国家需要,就是使命-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王泽山:国家需要,就是使命

谷业凯
2018-10-17 08:54:04  来源: 人民日报

  【人物】“火药王”王泽山

  【故事】有人问王泽山,1996年时你就已经61岁了,两次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似乎可以功成身退了,为什么还一直坚持科学研究?王泽山说,国家交给你的事,你就要做好,这就是使命。火炸药不仅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工作必须做好,否则没脸见人。经过20多年的潜心钻研,他再度攻克世界性科研难题,在81岁那年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一等奖的领奖台,成就了一段传奇。荣誉等身,王泽山却认为自己能力有限,“除了能做火炸药研究,别的都不擅长”,一天不搞科研,一天不思考,一天不工作,就感觉好像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以身相许”火炸药,使命和热爱是他最大的动力。

  【点评】

  火炸药是一门研究“热”的学问,可这个专业本身是个“冷门”——基础、枯燥,甚至危险,要坐冷板凳,很多人说搞火炸药的人“一辈子也出不了名”。王泽山则认为,专业无所谓冷热,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总能摸索出点东西来。

  这条冷板凳,王泽山一坐就是60多年。他经常要在极端条件下到户外做实验,在内蒙古、东北等地的靶场,室外温度经常达到零下30摄氏度,年轻人都吃不消,数据采集仪器也常有故障,80多岁的王泽山却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回来还要核对验证数据。他开玩笑说,“就是因为自己天生低温感,所以才发明低温感含能材料”。

  成功的秘诀在于,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由于入神思考,他案头的咖啡经常是热了一遍又一遍,进错楼、跑错房间、错乘火车铺位的事也经常发生。他说:“我头脑闲不下来,吃饭、走路、睡觉想的都是火炸药领域的问题,我享受这样的感觉。”这样的状态,正是“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生动注脚。

  从突破“废弃火炸药再利用”,到冲击“低温度感度技术”,再到成功解决“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难题,王泽山不仅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深厚的学术造诣,更有着对科研工作的朴实热爱和矢志报国的使命担当。长期以来,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在祖国大地上树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他们当中,有和死神赛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有“深潜”30年、被误认为是“不孝子”的黄旭华;还有开启中国“深地时代”的黄大年;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中国天眼”的南仁东……没有许党许国的担当,没有报党报国的信念,也就不会有伟大事业的千帆竞发。

  王泽山常说的一句话是,“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解决的问题,模仿做得再好,也只能比别人做得稍微好一点”。把热爱注入科研事业,让使命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树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王泽山:国家需要,就是使命

    有人问王泽山,1996年时你就已经61岁了,两次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似乎可以功成身退了,为什么还一直坚持科学研究?王泽山说火炸药是一门研究“热”的学问,可这个专业本身是个“冷门”——基础、枯燥,甚至危险,要坐冷板凳,很多人说搞火炸药的人“一辈子也出不了名”。

  • 风雨悬停彰显英雄本色

    前不久,一艘塞拉利昂货船在汕头海门湾附近发生主发动机故障,在台风“山竹”的影响下,受到风浪冲击恶劣的天气条件、有限的救援时间、复杂的现实情况……

  • 【见证40年】“我喜欢出发”——访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

    从1978年考上大学到2017年完成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林鸣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整整40年的沧桑巨变。在这40年间,从科员到总工程师,他的头衔随着工作的调整不断地变化。这背后对应着一个个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折射出我国桥隧建设发展的轨迹。

  • 见证人·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