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人·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见证人·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

黄维 于小可
2018-10-12 18:05:45  来源: 人民网-文化频道

  编者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怀揣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网推出融媒体文艺栏目《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呈上对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最具诗意的表达,通过有情感、有温度、有底蕴的人物呈现,彰显艺术作品的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节目带您走进著名女高音歌唱、国家一级演员李谷一。1980年,她的《乡恋》,应时而生,扣人心扉,被称为“中国大陆第一首流行音乐”;改革开放40年中,她的《难忘今宵》陪伴几代人成长,成为春晚主题曲标志;青山在、人未老,如今艺术在她身上仍焕发着生命力,歌唱是她的第二生命。她有一个心愿:改革开放40年,《难忘今宵》用了32届,希望音乐界的同仁能够奋起直追,写出一首超过它的曲子。“如果说前40年是《难忘今宵》,期待后40年有一曲《今宵难忘》出现。”

  初秋之时,一袭中国风的白衣长裙,搭配精致干练的盘发,在自家的客厅,李谷一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聊到歌曲,她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如果不是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说到激动处,她会手舞足蹈,不经意间带出几句家乡话。仗义执言的个性、言语间流淌的音乐情怀,让人恍惚间觉得,她还是那个唱着《乡恋》的湘妹子。

  “《乡恋》的成功,是人民对新时期文艺的呼唤”

  人民网:1980年,您演唱的《乡恋》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虽然问世之初,也受到争议,直到1983年的春晚舞台大获成功,您与《乡恋》一起,成为印在人们心中的“身影”与“歌声”。 在您看来,这首歌为什么能成功?

  李谷一:《乡恋》这首歌应时代而生,是改革开放的信号弹。改革开放前,人们思想普遍禁锢,对文艺发展的方向和歌曲演绎手法,缺乏系统认知;改革开放后,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脚步,解放思想观念,坚定内心声音,尝试多种创作手法写出了《乡恋》。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这首歌的歌词更加人性化、细腻深情,贴近群众;编曲上融入架子鼓、电吉他等乐器;演唱时,我没有用高亢“口号”式的处理方法,不集中全部力量发声,而是运用“轻声”,此时无声胜有声,饱含深情又娓娓道来。这种用法在当时受到争议,在一些人眼中,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也有鼓励的声音,那时,我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观众朋友的来信,他们支持我继续演唱。这些肯定的声音,给予我歌唱的勇气。在群众的呼声中,这首歌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

  现在看来,对于《乡恋》的争议,是新旧文艺思想的交锋;《乡恋》的成功,是人民对新时期文艺的呼唤。如果不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就不会有这首歌的传唱,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人民网:您曾说,很感激改革开放,让您与《乡恋》在坎坷中成长,虽然历经磨难,却终于走上光明大道。改革开放为您的艺术创作带来哪些机遇?

  李谷一:改革开放让文艺工作者如沐春风,解放了思想,同时明确了艺术创作方向。歌唱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动机与效果统一。文艺工作者是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创作,遵循 “真善美”的原则释放情感,这一点绝不可以脱离。

  歌唱,不仅要寓乐于教,予人思考;也要陶冶情操、浸润人心。文艺创作是有温度的,要以人为本、扎根生活,以作品折射时代、用歌声鼓舞人心,这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每一年我唱《难忘今宵》,所期盼的都不一样”

  人民网: 1984年,您在春晚舞台上演唱的《难忘今宵》传唱至今。今年春晚舞台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您的心情有何不同?

  李谷一:第一次演唱《难忘今宵》,更多的是期盼的情感,盼望国家尽快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见证了国家的快速发展。我记得最早去广州,看到一座立交桥,当时觉得很新奇;可没过多久,全国遍地都有了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断翻新,悬浮铁路、高铁等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时候再唱起这首歌,看到的是国家的惊人变化,心中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豪。每一年唱《难忘今宵》,我所期盼的都不一样。其实,这首歌不单单属于我个人,也属于观众和春晚这个舞台。虽然有时,并不是我一人演唱,但我能成为首唱,并一直与这首歌产生联系,我感到特别荣幸。

  李谷一家中所挂《难忘今宵》的字画

  回首35届春晚,《难忘今宵》用了32年,甚至成为春晚舞台主题曲的标志,听不到这首歌,观众会觉得晚会没有结束,不够圆满。春晚演出后台,有一位灯光师傅,每年他作为幕后工作人员,要依据节目单听调子、配灯光。有次他对我说,每次《难忘今宵》这首歌响起,心里就感到平静,因为这意味着晚会即将落幕,他的工作也顺利完成了。质朴的话语、憨厚的微笑,印在我的心上,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每一次的演出,背后都藏着许多难忘的故事,演唱时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情感融入其中,今年也是如此。

  我有一个心愿,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难忘今宵》这首歌在春晚舞台用了32年,希望音乐界同仁能够拥有奋起直追的力量,写出一首超过《难忘今宵》的曲子,或许它可以叫《今宵难忘》。前40年是《难忘今宵》,期待后40年有一曲《今宵难忘》出现。

  “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们中国语言的自信”

  人民网:您的许多作品,比如《我和我的祖国》《难忘今宵》《妹妹找哥泪花流》等一系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歌曲成为反复播出的经典之作,您认为这些作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李谷一: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改革开放迎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开放的思想、包容的创作环境激发了艺术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激情;演唱者也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情感,调动多种演唱方式,作品风格日趋多元。改革开放使得整个文艺舞台丰盈充溢,如一剂强心剂,坚定着文艺工作者的心。

  人民网:您认为,经典作品有哪些评判标准?

  李谷一:经典作品首先体现于思想性。音乐作品创作要符合时代的精神要求,具备“真善美”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作品具有艺术性,能够满足不同审美层次观众的需要,从中释放音乐的魅力,能够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其次,是群众性,经典文艺作品都是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除此之外,就是实践性。经典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浪潮,文艺作品不断更迭,那些最终被留下、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就是经典作品。

  人民网:近年来,您频频与年轻人合作,甘愿给年轻人做绿叶,鼓励年轻人去创新,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看法?

  李谷一:将流行音乐的发展放入整个乐坛来看,目前的发展不够平衡。今天发展到改革开放40年这个节点,我认为模仿的阶段可能要结束了,现在的文艺创作更多需要沉淀,文艺创作者应该思考和审视,创作出更多符合国情和国民的“高精尖”作品。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继承发扬。其实,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就很好,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经典的中国流行音乐,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们中国语言的自信。

  我不赞成在中文歌曲中加入英文演唱,我们的母语不应该随意用其他外来语代替,这是我从艺多年一直呼吁的,是我的一点期望。当然,中国的音乐人到国外去演唱,可以把它翻译成外文,从而让外国人更加立体生动地了解中国,这是好的。我并不排斥外语,它作为我们与外界交流的一种工具,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但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对外展示中国风貌。我们的音乐人要有意识地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来创作我们的作品,并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语言的自信。

  人民网:您曾经说过“让学生一定学家乡戏”,您的作品戏歌《故乡是北京》也在去年登上了央视的《中国戏歌》节目,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结合的问题?

  李谷一:戏歌是我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戏曲和歌唱在表演领域中是两个不同的类型和分支,我们精心地把戏曲、歌唱栽培嫁接起来,形成的一种特别富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就是戏歌。戏歌一定是歌唱演员来唱它,而不是戏曲演员唱。我们在演唱时,将戏曲演员的表演手法融在歌里,与戏曲有所区别。

  我是湖南花鼓戏演员出身,将戏曲元素揉进音乐,这种方式在我的作品里比较常见。记得唱《浏阳河》的时候,我特别强调有几个湖南方言音是不能改的。这些字句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一出口,就具辨识度。戏歌通过吸收戏曲元素,谱成新的歌曲用以舞台方式呈现,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传承。倘若我们不去发现、创作和演绎,它很有可能被时间遗落,这将会是遗憾。

  李谷一与丈夫肖卓能生活照

  人民网:所以说,是歌曲的形式让它有了新的生命力。

  李谷一:没错,有了新的生命力,它才能生长和延续。我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要多去学习一些自己的家乡戏,哪怕只有一小段也行。这是对自己家乡的保护和宣传,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以文艺助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是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期盼,更是我们一生要去思考与树立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发展,才有开阔多元的前途。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几百种民歌和戏曲,如果我们能够扎根于这片浩瀚汪洋的文化大海,踏实、灵活地学习运用,还愁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吗?我觉得一定会的。

  “艺术道路上的高峰在前面,并非在脚下”

  人民网:近些年,您帮助挖掘过大量的后起之秀,比如您和霍尊合作的《一念花开》等。您觉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谷一:能够成为大家喜爱的歌手很重要,前提是要具有出类拔萃的业务条件。舞台魅力对于演员来说,非常重要,有一些演员一上舞台就招人喜欢,这是天生的舞台魅力。当然,也有很多演员是通过思想和专业业务的提高,被观众接受和喜欢,这些都是优秀的演员和歌手。

  李谷一与霍尊合作《一念花开》

  霍尊的嗓音条件、唱法运用、对歌词的处理包括外形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卷珠帘》这首歌,对歌唱者唱腔的要求非常细腻,其他歌手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调试把握的部分,他却处理得游刃有余,这就是他的不可替代性。优秀的歌唱演员都是在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痛苦的锤炼中,才能百炼成钢。此外,音乐同行的支持也同样重要,这些帮扶会助力歌唱达到一定高度。

  我从艺五十多年了,自认为艺术并不精湛。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可能会在某一时刻感觉到达了一个小峰顶,实际回头看,又是平地了。艺术道路上的高峰永远在前面,并非在我们脚下。

  人民网:您一路走来,虽然已有很多经典作品,但依然坚持创新。这几年,您和台湾音乐人小虫合作,推出不少新歌,像《龙文》等歌曲,您的感受如何?

  李谷一:我记得合作过四首歌,开心之余,心生感谢。与小虫的合作,开拓了我声乐艺术的另一维度。过去,我主要是运用高声部和中高声部演唱,几乎不会涉及到中低声部。在这几首歌的演唱中,我开始尝试进行中低声部的运用和控制,录制前我十分紧张,毕竟年岁不比从前,身体素质、嗓音状态等都有所下降。出乎意料的是,演唱效果都还不错,这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音乐表演要勇敢尝试,敢于跨界才能出新,同时也要敢于“试错”,总有一刻,你会挖掘出未知的潜力,它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人民网:回顾您57年的歌唱生涯,您觉得音乐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谷一:改革开放这40年,我们也老了40岁,从青壮年到老年的过程很快,回想自己从艺这57年,也算走过了一条漫长、艰苦而坎坷的艺术道路吧!音乐,是我人生的第二生命。我的工作、我的艺术追求与歌唱就是我艺术生命的全部。它们是一直伴随我走过这么多年的动力,这种感觉可能一直到我生命的结束也不会忘掉和丢掉,我会不断探索与创新。

  我希望在下一个40年,国家变得更好、更富强;我们的艺术道路越走越顺畅,创作力量越来越强,人才辈出,好作品不断。对此,我充满期待!

  李谷一写给人民网网友的寄语:用心歌唱

  记者手记|青山在,人未老,歌犹新

编辑: 穆田雨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见证人·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 厚积薄发迎来公路蝶变

    从上世纪80年代投身交通运输事业,到2009年退休;从陕西省交通厅计划处副处长,到交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全身心投入公路建设,到深度参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 李蓓:用“透视眼”为战鹰探伤

    人物小传:李蓓,航利集团压气机故障检查员,空军航空修理系统技术能手。曾荣获空军航空修理系统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工厂“三八红旗手”“质量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若非这身蓝色工装,你很难将李蓓和工匠这个身份联系在一起。

  • 千里追逃,让行贿人寸步难行

    “他不在的日子,我整天做噩梦,担心丈夫在缅甸吸毒、赌钱,害怕他被人陷害。这样的日子算是熬到了头,他回来了今年7月24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外逃人员程志友在中缅边境的打洛口岸被顺利交接入境。这是该市监察体制改革后,首个在境外被抓获的行贿犯罪嫌疑人。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