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结果揭晓,上海四行仓库修缮工程最终全票获选。作为10个入选项目中唯一的近现代项目,四行仓库不仅展示历史原貌,更能有机融入城市发展,让文物建筑“活起来”。(4月19日《解放日报》)
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护好各种文物建筑,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据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其中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这样的局面怎不让人痛心?
在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中,除了一些地方存在的乱拆乱建现象外,还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值得重视。即,就保护说保护,将文物建筑束之高阁、待字闺中,认为深藏“闺中”才是不被破坏的保护。这样的保护看似合理,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本:为什么要保护“活化石”?因为“活化石”有文化价值,作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精神家园”。但是,“精神家园”的价值最终必须要通过“活化石”和群众的零距离接触才能体现,文物建筑群众看得见、走得进,“活化石”才会有温度、有生命。
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一口铁锅每日炒菜,可能使用十几年,如果束之高阁,可能几年下来就锈蚀不堪。在文物建筑的保护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罕见。有许多老屋,居住了数百年未见毁坏,在成为文物保护对象之后,由于居民全部迁出,很快变得死气沉沉,破烂不堪。倒是一些千年古寺,由于僧众常驻,香火缭绕,反而能够容光焕发。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将文物建筑供奉起来,这样的“保护”未必是最优策略,因为文物建筑并非终点,将其利用起来并利用好,才能实现文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活起来”是对文物建筑的更好保护——一座被使用着的建筑物,不仅可以得到使用者的维护,还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它、认识它。
陈 原:火灾,岂止是火灾2015-01-08 |
王 珏: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2015-06-04 |
考古不能单纯以“挖掘”论英雄2016-02-05 |
让文物“沃土”滋养民族心灵2016-04-13 |
以鲜活载体传承农业文化遗产2016-06-14 |
文化遗产应走出深闺“活起来”2016-06-13 |
“受捐门”不能限于口水仗2016-08-02 |
从“野长城被抹平”中反思什么2016-09-30 |
腾退亮相让古建筑“活”起来2017-01-10 |
留住“老街”的韵味2017-01-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