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针对当前一些广电机构过于依赖境外节目模式,原创节目比例较小、精品不多、影响不大、动力不足等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不断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优质节目。7月1日起,新开播的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如未按通知要求备案或未如实备案,一经查实,该节目立刻停播,该频道下一年内不允许播出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6月20日《北京晨报》)
海外节目模式陪伴国内电视行业度过了迷茫而勃发的青春期。“拿来主义”让各卫视尝到了收视神话的甜头。然而,引进节目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从短期看的确让“先吃螃蟹者”大获其利;但过分依赖引进也造成盲目跟风,节目“水土不服”和严重同质化,导致创新思维的“萎缩”,长此以往可能使中国电视在原创能力上“自废武功”。
此话绝非危言耸听,君不见:在原创姗姗来迟的路上,从全球各国买来的“创意舶来品”渐成荧屏主导,虽制造了夺人眼球的效应,但一窝蜂地从海外引进节目,导致国内节目“虚火”、高度同质化,如2010年的婚恋类、2012年歌唱类、到2014年亲子节目皆是。这种效仿之风不仅让受众审美疲劳,也极大浪费了电视频道资源,抑制了节目的创新开发,导致节目生命周期缩短。同时,由于缺乏本土化改造的意识,一些引进节目不仅“卖相难看”,而且“口碑糟糕”。
尽管如此,高收视的吸引力还是让国内电视人豪掷千金。比如:《中国好声音》版权费从最初的每季200万元,增长到近一亿元的天价,猛涨了50倍,远远超出了国际惯例和承受能力。一方面,外国模式基本上已被国人买空;另一方面,外国版权单位坐地起价,一路飙升飞涨,让人难以承受。先是“竭泽而渔”,后是“砸钱维持”,昭示着原创模式已成为中国电视界的痛点。
好走的路到了尽头。中国电视人“拜师多年”终于明白:买得来模式,买不来理念。实践证明:大至价值观的偏差,小至环节上的漏洞,没有任何节目因“照搬”而一劳永逸。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电视栏目在“原箱不动”渡海而来的过程中,还需要经过“汉化”,毕竟语言、文化风俗、国人的“笑点”“泪点”等都需要移风易俗。所以,优秀的节目模式迫切需要本土化,在分享进口节目所携带价值理念的同时,更要消化吸收,致力创新,打开文化自觉的大门。
当然,从模式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转型,需要恰当的保护。首先就是要从国家层面鼓励自主创新,看到新节目的成长性——即便尚且稚嫩,也应精心爱护,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温度、品质。另外,对于省市台来说,资金有限,行政主导下的体制又有诸多束缚,反观凤凰卫视之所以总能创新,就因为其是公司经营模式,要创收,要创品牌,自然有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所以,要推进电视体制改革,重点是制、播分离,把电视节目创作推向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为电视节目创作提供要素支持。
依赖引进势必山穷水尽,自主创新才能柳暗花明。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模式引进渐渐步入绝境之时,这种紧迫感已显示出来。相信中国电视人有此认知,会抱着“不创新,毋宁死”的决心,逐步加厚电视节目自主创新的“文化土层”。
韩业庭:字词类节目为何由热变冷2014-04-28 |
中工时评:安倍执政只要“坐久一点”2014-11-15 |
陈 灏:注入情感温度的文艺才能打动人心2015-01-30 |
人民日报:我们需要怎样的真人秀节目2015-04-02 |
文化言论:文化深度+创新让传统文化类节目...2015-08-10 |
文化深度+创新让传统文化类节目“细水长流”2015-08-10 |
文化点评2015-11-16 |
文化言论:综艺市场,有钱也不能任性2015-11-23 |
综艺市场,有钱也不能任性2015-11-23 |
求关注别丢理性定力2016-03-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