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城市的地名应充分展现文化自信
南平
//m.auribault.com 2016-04-11 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曼哈顿、威尼斯扎堆,维也纳、泰晤士泛滥……人民日报昨天刊发报道,直指现在一些地方随意取洋名,让人犯晕和费解。报道指出,“洋地名”泛滥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照见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不自信。

  这则报道列举的不少洋地名,都让人似曾相识,我们南京也不乏其例。有鉴于此,我市曾专门制定并修改《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对其进行规范。去年4月,我市又按照国家部署,计划用两年时间对2014年12月31日前的各类新生地名进行普查和处理,其中就包括解决罔顾传统、刻意崇洋等问题。这说明,对地名失范现象政府部门已引起相应重视。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除了管理部门持续发力、严格把关,还需要全社会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地名命名和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各种乱象。

  从发展的角度看,老地名消失、新地名产生本来是正常现象。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每年只有10多个新地名产生;上世纪90年代初,大约每年新增五、六十个;而2000年以来,地名命名、更名已有3000多个,每月平均增加30多个新地名。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现象映照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另外一组数据同样令人关注:近10年来,又有200来个老地名从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这当然不能都归咎于新地名产生,但它们之间确实经常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当新地名的诞生存在刻意崇洋等问题时,其正当性就愈发突显出来,尤其需要引起关注。

  地名是城市记忆的鲜活线索,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城市现存的大量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笔者单位附近的“常府街”、“龙蟠中路”,就具有典型的城市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设若这两条路更名为“牛津路”、“剑桥街”之类的洋名,就会让人大跌眼镜,直接损及这一区域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记忆,成为一个让今人和后人无法释怀的城市管理败笔。遗憾的是,在有些地方,明明有非常有文化、有内涵的老地名备选,明明有具备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地名可选,但有人却偏偏置之不顾,挖空心思求洋、求大甚至求怪。如此作为,就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也有损于城市的文明形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谓“文化自信”,指的就是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传承。反映在地名上,一方面是对老地名展现足够的“尊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自觉传承那些具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老地名;一方面是对新地名表现出足够的“慎重”,防止产生一些没有文化根脉、不能被市民认同的新地名。各级职能部门既要做好对存量地名的清理,又要抓好对增量地名的把关,依法依规严格审批和管理新增的地名。当然,社会各方也应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悉心爱护城市的记忆线索、文化传统,让各类新老地名都能成为南京这座文化古都具体而微的“形象代言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