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把在线教育关进法律法规的笼子里
黄齐超
//m.auribault.com 2017-12-26 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期,在线教育、教育APP爆出诸多丑闻:一些中小学生作业辅导类APP内容频频涉黄;管理平台缺少资质把关,所谓“名师”掺假注水现象频现;虚假的打折宣传和退费困难;诱导孩子多消费,脱离教育的本意;在线教育视频卡、互动差、软件慢,暴露出现有的技术瓶颈……这些问题,无不引发家长与教育界人士关注和忧虑。

  沐浴着“互联网+”的春风,在资本情绪高涨的运作下,线上教育和教育APP的研发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公允地说,在线教育是常规线下教育的有益补充,能为受众提供更加扩宽的学习渠道和更为丰富的教育体验,我们应当支持与鼓励。然而,在线教育频频“踩线”,夸大宣传,内容低俗,藏污纳垢,教师资质造假,产品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难免会影响用户的体验,也影响在线教育的良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那么,如何办好网络教育呢?显然,驯服好在线教育,然后把它们关进法律法规的笼子里,才能促使在线教育规范有序地发展。在笔者来看,我们要驯服在线教育这匹桀骜不驯的烈马,目前还面临以下两大难题:

其一,还缺乏精准的法律法规。在线教育具是教育和商品两种属性,但是,无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的法律法规,工信部门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还是教育教学范畴内的法律法规,都没有精准的、全覆盖的条款来约束在线教育及教育APP。比如,教师资质造假,教育质量不佳,虚假宣传等问题,是由教育领域的法规来处罚,还是由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规来惩戒?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完善教育教学领域的法规,或者在工信部门的法规中增设专门管理在线教育的内容,让监管的触角精准地延伸到交叉地带。

其二,有法可依还要执法必严。大家知道,徒法不足以自行,就算有了监管在线教育的精准法规,如果执法部门不能积极地严格执行,也是徒劳无功。比如,现在有些教育APP频频涉黄,这已经违反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中的规定,但除了社会舆论的谴责之外,他们也没有受到什么处罚,低廉的违规成本,就是他们频频“踩线”的底气所在。可见,规范在线教育不仅需要法律高压线,还需要给高压线通上电。

  督促在线教育守住底线,良性发展,不能仅靠企业、平台的严格自律和慎独情怀,一定要先有明确的法律笼子、制度底线,并尽快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出台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同时,还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有力的惩治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唯有如此,才能把在线教育关进法律法规的笼子,促使他们心无旁骛,为受众提供优质的网络教育产品。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