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面对疯狂的“中考冲刺班”更应保持理性
堂吉伟德
//m.auribault.com 2017-05-2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西城区一位初三老师近日向记者反映,班里不少学生都报名了以“中考冲刺”为名义的课外辅导班。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在北京各区的初三毕业班中较为普遍,甚至在有的毕业班里,八成学生都要参加不同程度的课外辅导。普通级别的中考课外班费用要一万多,而有些“一对一辅导”、“中考冲刺班”课程的费用则要超过十万元人民币。(5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是否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或者考试冲刺班,是一个严肃的教育课题。在分数为王的选拔体系下,一个毕业班有近八成的学生要参加课外辅导,几乎形成了“全民皆补”的态势,折射着教育焦虑下的非理性——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别人补自己当然要补,补总比不补好。也正是这样普遍的心态,才让“中考冲刺班”火热而疯狂,并达到了十万费用的极致化。

  上不上辅导班,去不去培训机构,要根据孩子的意愿,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意愿,又愿意积极配合,那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可以弥补其之前基础不牢的短板,让其在短期迅速提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孩子心中存在抵触情绪对此不配合,那么事态的走向就会背离预期,孩子的成绩也会日益下降,不但补课于事无补,甚至正常的上课效果也会打折。

  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是把双刃剑,但培训机构宣传和大家看到的,往往是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了不利的因素,从而使得所有人在潜意识中都以为,凡是上课外辅导班都必然有效果。问题在于,要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就必须在意愿的引导和行为的选择上,进行有效的规范,否则就可能放大“越补越降”的负效应。一方面,补课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让其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也没有机会与其他朋友一起玩耍。如果孩子自身不愿意,那么如何强迫都无法达到预期。另一方面,补课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依赖思想,反倒让其更加回避自身问题。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打好基础,其就会想到自己反正还有补课这个替补。更重要的是,由此其又找到了一个开脱责任的理由,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辅导班没有尽到责任。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不仅参与补课的孩子会如此想,就连家长也有类似的思维定势。交钱了并补了课,那么学习成绩就必须上去,但最终往往事与愿违。关键其未能正确认识到,再强大的辅导班都只是一个教育机构,其与学校教育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运作体系上也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其在方法上更加精细化而已。孩子在学校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辅导班也未必就能迎刃而解。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自己才是决定因素,而其他外力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只有先解决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动力问题,那么辅导才能成为强大的助推器。

  假若在一个辅导班中,绝大多数孩子的成绩呈下降态势,那么说明辅导班的方法存在问题;反之,若大部分人的成绩是上升的,那么说明其方法具有有效性,问题出在家长与孩子身上。补课有没有必要,应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条件,作为家长应解决两个问题,既不能以“为你好”名义去强迫,也不能以同样的理由而拒绝。根据孩子的意愿与状况,作出尝试性的选择并有效验证,才能达到“且行且试”的效果,也才能降低越补越降的风险。

  面对疯狂的“中考冲刺班”更应保持理性,我们可以肯定其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不过当全民都参补而形成了庞大的校外市场,家长们的选择也就成了教育最沉重的课题。应试教育的模式根深蒂固,已然形成了强大的路径依赖。如何避免本末倒置,则需要形成共同的教育改革与方式的认同。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