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采取贫困生当众诉苦、比困的办法,客观上用学生的自尊换取形式上的公平正义,应当叫停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1月23日中国新闻网)。
高校贫困生评定选择让学生当众诉苦、比困的例子不少。在具体操作中演变成了“比惨大会”,谁说得惨,谁能评上。就有贫困生,原本羞于启齿,但所在学校为了帮助他申请助学金,要求必须讲述,自从当众诉苦、比困后,总觉得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伤害。能不能找到一个妥当的办法,来帮助这些贫困生呢?站在贫困生的角度上想想,就能找到有比公开讲述评选更好的办法。因此,教育部的这则通知起码是站在学生本位上思考问题,给广大贫困生解了围。
应该说,高校采取贫困生当众诉苦、比困确有无奈之处。一方面,名额有限。2012年,安徽某学院大一新生班,12个助学名额有19名学生申请,辅导员就采取“申请者上台陈述,全班同学民主评选”的方式确定受助人选,“只有这样,才公平”;另一方面,评定贫困生缺乏“精准操作路线图”。不说,谁知道谁是真正的贫困生呢?
其实,谁是真正的贫困生,公开陈述真的能认准?真不一定。说的困境是不是真的?有没有核实?这些工作不做,不好意思开口的学生,一定比不过满嘴跑火车的。而且,采取贫困生当众诉苦、比困的办法,用学生的自尊换取形式上的公平正义,学校这样的尽责方式,早该叫停。
问题是,该让高校如何操作才能精准助学贫困生?之前曝光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中,比如因为饭吃得多吃得好被取消贫困生资格、因为购买了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被取消了贫困生资格,这些现象让贫困生和贫困生认定都犯了难。《通知》要求“各高校应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时发现那些困难但未受助、不困难却受助的学生,及时纠正有偏差的认定”。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笔者认为,贫困生认定的“精准操作路线图”要交给高校自己操作,而如何具体操作,教育部门应预先与其他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将认定贫困生所需的数据材料能真实、准确地传输到校方,方便校方做好贫困核实工作;对此,教育部门可以进行调研,并试点,集思广益,给出更多有价值和可操作的方案,比如可以列出不能如何操作的“黑名单”。精准扶贫工作,在教育这一环,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是重要的工作,辅助他们学有所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回报社会。
合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2014-10-17 |
李 斌:精准扶贫,得狠拔治理上的“穷根”2015-10-14 |
董天美: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要有新思维2015-12-31 |
赵蓓蓓:啃硬骨头是个细致活儿2016-01-12 |
“暖心饭卡”需要进一步完善2016-03-28 |
贫困生再认定看话费,不必急着反对2016-05-09 |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2016-06-30 |
精准扶贫要理清“十大关系”2016-10-10 |
遏制童工雇佣需法治“兜底”2016-11-25 |
别让贫困生认定沦为“比惨大会”2017-01-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