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篡改同学志愿的行为,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分数至上”压力下学生的紧张和心理扭曲。法律的归法律,教育的归教育,是对篡改志愿事件最好的善后。
据报道,山东青岛胶州发生一起“离奇”的篡改高考志愿事件。郭某因为担心同学常升成绩好挤掉自己,就在填志愿时偷偷记住了常升的密码,然后篡改了他的志愿。结果常升虽然分数更高,但还是落榜,而郭某如愿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目前篡改同学志愿的郭某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但常升的入学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这起事件并不复杂,郭某无论动机还是行为,都很难令人给出法外开恩的同情分,依法追责是必须的。无论是法律代价还是可能的耽误入学的代价,其都应该承受。而对于常升的救济,希望教育部门能酌情考量其莫名受害的无辜,这种情况下的破例录取,不会伤及教育公平。
一个愚蠢行为,可能改变两个年轻人的命运。虽然篡改同学分数是非常个案的事,但就本质而言,这是一起教育悲剧。依法处理不难,但要从教育层面反思,可能就不那么容易。“分数改变命运”,这是现实中人们对于高考最朴素的认知。不管平时怎么大谈素质教育,一到高考面前,分数就成了唯一的标准。篡改同学志愿的行为,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分数至上”压力下学生的紧张和心理扭曲。
这并非是为郭某的荒诞行为找借口,而是反思其言行背后可能的原因。从报道看,这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败。郭父也反思,是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在高考这件事上给了儿子太多压力。本来父母望子成龙,其情可悯,但方式不对,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媒体报道中还有一细节,郭某篡改分数导致常升无法入学,常升家人报警后,郭某还是不敢直接告诉父亲,而是通过一个同学之口转达,可见郭某的恐惧和家庭关系的不正常。
现实中,“分数至上”的高考制度,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残酷性,父母和家庭应该成为一种“润滑剂”,缓解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让孩子能更理性地面对分数和高考,而不是进一步强化分数的魔力。很多高考生的悲剧背后,都有父母错误迷信“分数改变命运”的因素,这样的教训不能再被漠视。
此外,还值得反思的是高考录取制度。在依照分数集中录取的格局下,一名考生的分数或者志愿变动,的确会影响别的考生的名次和命运。就此而言,高考的秩序和公平似乎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能及早探索双向录取(考生可申请多所大学,大学再独立录取)等方案,或许能减少类似损人利己的事件。
当然,任何考试制度下,都难以杜绝投机取巧的事件,就个案而言,依法处理、依法追责仍是必要的。教育层面的反思,只是以此为契机,追求更健康、更公平的考试招生制度。法律的归法律,教育的归教育,是对篡改志愿事件最好的善后。
新华社:历史不能选择,未来可以开创2014-04-18 |
郭宋双:“恶作剧、报复”是毁他人梦的理由?2015-07-24 |
“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2015-08-05 |
记录战争光影 守望和平未来2015-12-04 |
如此“同学”2016-07-27 |
燕山快笔2016-08-03 |
高考志愿怎么能轻易被篡改2016-08-04 |
志愿被篡改应有救济常规2016-08-04 |
畸变的人心最是可悲可叹2016-08-04 |
篡改高考志愿,畸变的人心最是可悲可叹2016-08-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