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教育“熊孩子”首责在父母
范里
//m.auribault.com 2016-06-1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最近,南京一小学多名家长联名要求劝退“熊孩子”的报道,引来众议。

  孩子有多“熊”呢?其所在的班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换了4个班主任。目前,学校为该班配备全校最资深的教师,甚至书记、校长亲自跟班代课。可以说,学校已然配备顶级师资,采用贴身紧逼战术,但这个“熊”霸校园的三年级孩子还是闹到其他家长不依不饶、势不两立的地步。

  作为学校,从教师调配、校长顶班到家长动员,做了很多努力,学校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金子,不管孩子是行为失范,还是有特殊教育的需要,不抛弃,不放弃,确实值得称道。学校希望家长们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学校里遇到的问题,学会与同学相处,在解决问题中成长起来,也有道理。不过,也应理解其他家长的心情。谁都不希望别的孩子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更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受到伤害。家长们不断忍让,走到联名劝退这一步,也是无奈之举。他们可以忍,但忍耐的底线到底在哪里?面对家长们要求“熊孩子”换班的请求,学校不必把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匆忙定性,让自己自缚于坚决不换班的困境。

  很多人认为,如果满足部分家长的诉求,随便把“熊孩子”调到其他班级,对那些班级的学生包括老师来说,也是不公平、不负责的。同时,今后如果这个班级再出现类似事情,学校是否还要一再退让?相对而言,如果从学校内部的家委会介入,加上从学校外部资源的利用角度考虑,也许会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换一种角度说,这件事就不再是学校或家长哪一方需要退让,而是如何做好家校合作的问题。

  “熊孩子”们的折腾,挑动了我们的神经,挑战着我们的教育智慧。不止在校园,近年来,经常听到或看到“熊”出没:在公共场所毁花木,在住宅小区划汽车,甚至在铁轨上放石子……这些“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熊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走偏,是“熊孩子”任性的根源。和南京“熊孩子”的家长一样,有的家长对待孩子的顽劣,或一味溺爱,袒护放任,或暴力打骂,不了了之,任其野蛮生长,由此“熊孩子”变得越来越“熊”。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他们的斑斑劣迹应由其父母负首要责任。然而很多情况下,人们拿“熊父母”毫无办法,就像南京“熊孩子”事件,“熊孩子”犯错,却让其他家长“吃药”。学校要求班里其他孩子家长关心这个缺少温暖的孩子,道理不错,但家长们都有工作要忙,都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偏偏“熊孩子”的家长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担当,这也是矛盾累积并爆发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像南京“熊孩子”所在的学校,90%在校生均为外地户籍。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聚在一起,如何提高家长素养,提高家庭教育意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应该努力,但光靠学校的力量显然还不足。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