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以社会合力治理校园欺凌顽疾
梁发芾
//m.auribault.com 2016-05-25 来源: 甘肃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防范校园欺凌,首先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强化责任,完善制度,防患未然。学校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必须重视对孩子道德品德和善良人格的培养。

  针对校园欺凌多发的实际,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我省有关方面也作出了相关部署,治理工作随即展开。

  校园欺凌可谓是一种顽症,它并不是今天忽然出现的新问题。以前,由于视频拍摄工具不普及,信息传输不发达,欺凌现象比较隐蔽,人们不知情,因而也没有形成舆论热点。现在,通过方便的视频拍摄和传输,大量的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才看到了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还不是真正成熟的社会人,其为人处事的能力比较低下,正确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群体生活中往往不懂得互相尊重,彼此分享,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是中小学生中欺凌现象多发的内在原因。正因为儿童成长中有这些问题,所以需要教育去矫正和克服他们的不良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健全的社会人。

  校园欺凌现象多发而且出现致死致伤的严重后果,说明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短板,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偏差和死角,防范学生欺凌现象措施不力,手段不足。学校教育有过分重视智力训练而忽视品德培养的倾向。无论小学中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被认为是完成学习和功课,而品德教育未免有所放松。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是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太多,而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基本规则的训练则太少。同时,学校管理方面,责任和措施不到位,往往有管不到的死角;而对于表现恶劣、欺人太甚的学生,学校除了批评教育外没有其他惩处的手段,而单纯的批评教育往往效果有限。

  家庭教育也是问题颇多。独生子女政策下,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一些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孩子的品德,在如何与同学相处的问题上,不是鼓励孩子平等待人,善良处事,而是单纯强调不吃亏,甚至提倡狼性法则,对于孩子恃强欺弱现象持鼓励纵容态度,认为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胜出,形成孩子极为自私利己、冷酷无情,无法与人平等友爱共处,只知吃独食而不会分享的病态人格。有些家长则忙于工作生计,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关心,使孩子处于自然放养状态,随性而为,不知规矩。

  从社会来说,一方面,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法律缺位,校园暴力如果不造成极为严重的死伤后果,就无法启动法律救济手段。《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很好地保护校园的弱小者,却反而保护了校园的欺凌者。另一方面,社会中戾气充斥,弱肉强食、以大欺小、赢者通吃不但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成为被追捧的处世做人原则。孩子们身处这样的价值氛围之中,耳濡目染,抵消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校园欺凌事件,其影响是非常恶劣而且久远的。作为欺凌者的孩子,如果不被严厉处理,则从欺凌行为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进而助长和强化欺凌行为,形成终生习惯,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成为合格公民;被欺凌者则在心灵上留下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记和阴影,影响一辈子的人生道路。今天的校园暴力、校园戾气、校园欺凌现象不制止,将来的社会将会多一份不和谐的危险。

  防范校园欺凌,首先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强化责任,完善制度,防患未然。学校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必须重视对孩子道德品德和善良人格的培养;应强化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和宣传,培养孩子的知法守法意识;应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等等。教育主管行政部门也应该强化对防范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监督检查。

  防范校园欺凌,还需要法律的适度介入与干预。执法司法部门应该进入校园,进行广泛的普法教育,对于发生在校园的严重欺凌案件,及时介入干预,作出处理。目前我国对于校园欺凌的立法存在缺陷,存在无法可依现象,国家应该及时进行立法调整,使执法者有法可依,使犯事者受到震慑。对于发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如何预防、应对和追责,也应该通过立法予以规范。

  防范校园欺凌事件,家庭和社会更应负起责任。古语所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恃强凌弱欺压良善,家长往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家长监护、教育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该追究监护人的责任。而从更长远和更根本的立场看,整个社会应该形成良好的风尚,给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生活的土壤和氛围,如此才能真正杜绝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威风邪气。

  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形成一个防范校园欺凌的有效网络,汹涌的校园欺凌事件才有可能得到防控,校园才可能成为孩子们安心学习的乐园,未来的国家和社会,才会更为和谐美满。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