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化解“接送难”,别光让家长“吃药”
邱磊
//m.auribault.com 2016-03-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低幼龄孩子“接送难”,一直是困扰无数家长的难题。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袁江华提出,“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和国家公职人员延迟退休等政策的叠加效应,将使该问题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接送难”的顽症由来已久,突出表现为孩子上、下学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的冲突。当下很多家长面临的尴尬处境是:究竟是请假接送孩子,还是由老人或保姆代劳,或者干脆让孩子独自回家?这三个选项,放在职业纪律、家庭伦理、人身安全等现实之下,均非长久之计。

  对此,最简单的寻解之道,看似是让家长与孩子做到“时间同步”,但考虑到其广泛的职业分布、复杂的职业类型和职业性质,短时间内尚无实现的可能。真正脚踏实地、表里兼治的措施,应是政府和学校“联姻”,因地制宜寻找多元解决思路。一方面,政府扶持、学校办班。比如,袁江华代表建议在学校内设托管机构,配备活动室和专职教师,开放图书馆、体育馆、劳技中心等,就属此例。此法最为稳妥,社会认可程度高,且容易实行,应成为“联姻”的主要方式。就政府来说,需要予以政策、资金和环境保障,引导学校调整职能,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就学校来说,当务之急是在课程管理、教材更新、活动设置、人员培训、考评绩效等方面不断拓展和完善,并积极联系家长,形成常态的家校联系机制,比如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定期听取意见。当然,需要防范此种行为演变成应试教育变种,社会和舆论监督也不可缺位。

  另一方面,“政校联姻”的“校”还包括民办学校、培训机构、文化宫等办学实体。他们可以分散公办学校压力,减轻政府负担和活化教育市场,给孩子提供更为多元的课程选择。政府在适当采取政策倾斜、补助扶持的同时,要不断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尤其要做实与公办学校的衔接、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细节工作。当社会力量得到政府的积极鼓励,势必展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接送难”将从一个“问题”转变成优化教育结构的一次“契机”。

  笔者以为,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教育服务等多种途径化解“接送难”。总之,寻解家长与孩子间的时间平衡,既要保障孩子基本的教育、游戏权利,又要做到安全可控、便于实施,这就需要政府与学校积极“联姻”,开动脑筋,优化组合,不断挖掘资源,更新形式。政府应该不断将家长、社会、企业、舆论等各方力量纳入其中,引导大家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