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老年经济催生行业新规范
寇宇龙
//m.auribault.com 2017-06-22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会儿是“北大专家”、一会儿“高级营养师”、一会儿又变成“著名老中医”……2014年至2017年,刘洪斌先后在多家卫视,以新闻访谈,主持人参与,“专家”证言,消费者现身说法的形式,宣传药品、保健品治百病等等。她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6月21日澎湃新闻)

  同一个人,换身衣服,换一套说辞,便能游走于各大卫视,成为多个养生保健类电视栏目的重磅嘉宾。这事说来荒诞,但却真实发生着。要说这位“中国最忙碌表演艺术家”演技高吗?不见得,她所用的不过还是那一套“包治百病”“立竿见影”的虚假说辞,并不新颖。虚假医药广告如此泛滥,靠的显然不是一两个“演员”,背后还有平台和团队的包装以推波助澜。

  置于大背景来看,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2亿,在未来较长的时间,老年人口比例还将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长。这势必会催生出庞大的医疗保健市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近年来,保健品市场持续高速增长。而从虚假医药广告的乱象来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保健品夸大效果,让消费者误以为其具有药物治疗的效果。

  面对千亿级的保健品市场,很多企业都跃跃欲试,想从中分一杯羹。市面上的保健品种类成千上万,而其效果显然无法像医药一样,通过科学地评估和临床经验来给出评价。推动消费者去购买某种保健品的动力,往往就来源于广告。保健品是一种现实的需求,这一点无需否认,但当保健品打着治病的名义,通过虚假广告来忽悠消费者时,就已经失去了正常的市场营销底线。在这方面,我们并非无法可依,广告法对虚假广告有着详细的处罚规定,问题是,现实中,这些法律条文并没有完全从纸面上走出来,长出锋利的牙齿。对此,广告监管者难辞其咎,而一些媒体平台也失去了底线,为了广告利益在客观上为美化、包装所谓“专家”提供了便利。

  此外,还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国内不少保健品企业还保持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然而,保健品虽然不能和医药相提并论,但保健品的生产也需要科研与创新。“淀粉加水就能当保健品卖”式的粗制滥造必将被市场淘汰。基于保健品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只有踏实做事,真正想为老年人服务的企业,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靠着包装“广告表演艺术家”进行虚假宣传是极其短视的行为,不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还会付出法律代价。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