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根治“保姆式”扶贫尤需“授之以渔”
余祖欣
//m.auribault.com 2016-08-15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细究起来发现,保姆式扶贫,更多的是从干部这一侧出发,而没有了解和尊重农民的意愿。真正激发贫困农民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全身心参与进来,在政府的帮扶下,为改变现状付出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彻底脱贫。如此看来,保姆式扶贫实不可取!(8月14日《人民日报》)

  不论是单纯资金扶持的“输血”,亦或全程参与、亲力亲为提供各式帮扶的“造血”,良苦用心之下却总是事倍功半,甚至衍生出不少适得其反之效,在当前扶贫攻坚日益推进、实现全面小康“倒数计时”之下,类似方法显然已行不通。所谓“保姆式”扶贫,意如其文,事事躬亲不说,且容易好心办不成好事,而其根本之弊就在于“要什么给什么”,不问长远、不顾主动,倒像是缺了贫困群众参演的“独角戏”。

  不可否认,“保姆式”扶贫的出发点是好的,至少“作为”二字实实在在摆在台面上。事实上,没有参与过或深入了解过扶贫工作者,很难看到真正的良效做法和长远之计,举例而言,许多农村地区就恰恰存在这样的情况,米面油料年年往家里送,政策一到优先予以考虑,可年年扶贫年年贫,就是不见丝毫起色;一些贫困户甚至习惯了这样的“保姆式”扶贫,过日子“等靠要”,慰问金转眼就换成了白酒或其他消遣之用,涉及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一概不论、不概不虑,甚至挂联干部刚一进门坐下,详细解释精准扶贫政策,就换来了贫困户一句“我们只要钱,其他不用考虑”,无言之间着实引人深思。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直白些,“保姆式”扶贫恰恰是误成为了前者,在方式方法上、具体做法上,空有“理论实效”而缺乏了“现实参照”,有的贫困群众缺劳动力,有的贫困群众缺教育医疗,而有的其实单纯只缺一股致富的干劲,倘若单单考虑“要给什么”而没有考虑“需要什么”,难以精准分类、精准帮扶之下,最终只能做些“兜底之举”,而“授鱼”之下,其实是一种牺牲长效、造成被动局面的恶性循环。

  扶贫之本在于扶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诚然,近在咫尺之利谁都想要,事事有人帮扶、事事有人操心,如此养出的实际上是一种“慵懒心态”;另一方面,对于部分“老弱病残”贫困群众,更需要提供有效而全面的扶贫体系予以帮扶,健全基层医疗、教育、养老、救助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而不是靠单一的金钱物资“送温暖”来“补短”。“授之以渔”范围其实很广,但不变法则便是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树立一种脱贫致富信心,改变“坐等帮助”和“被动参与”的思想,由此才能真正避免陷入“边脱贫边返贫”等窘境。

  在当前,各地的精准扶贫工作其实并不缺良效方法和做法,出现一些原则性问题和细节性问题其实恰在落实的环节,当“保姆”操碎了心,可终究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模式,如今,对于扶贫攻坚已然不允许再有缺乏实效之举,如何考虑到20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面小康,是每一个地方,每一位扶贫干部都亟须正视的重要问题,是怕一时摔跤而终日相携,还是用得当之举促其站立直行,答案一目了然,授之以渔、目及长远,切莫边当“保姆”边求自立,事与愿违还不自知。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