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落实2.5天假,还是让“条件”说话
朱昌俊
//m.auribault.com 2016-06-22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湖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行2.5天休假。至此,全国至少已有11个省份出台了鼓励2.5天休假的意见。但是,在这些省份中,目前仅有5个城市出台了实施细则“尝鲜”2.5天休假,绝大多数地区尚未落地。(6月21日中新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去年8月份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对于推行2.5天假,其实有明确的前置限定。一是强调“鼓励”弹性作息,而非“落实”;二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为2.5天假“创造条件”。由此也就不难明白,不同于其它必须落实的法定假期和带薪休假制度,倡导性和鼓励性的2.5天假模式,在落地上出现“滞后”或地方差异,实乃具有必然性。

  当然,并不排除在倡导和鼓励上,一些地方存有懈怠心理或积极性不够的现象。但基于现实,2.5天假的遇冷,至少在现阶段未必不是一种各方可以接受的状态。在该规定出台之际,就有声音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很可能就等同于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要企业来额外承担半天的假期成本,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那么,当只有公职人员“有条件”享受2.5天假,其所受到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要知道,在日常性的法定假期与带薪休假的落实上,机关、事业单位原本就比一般企业要执行规范得多。因此,当前只有少数地方“尝鲜”2.5天假,其实很可能是既遵循了一些单位自身的实际条件,同时也兼顾了舆论的“情绪”。毕竟,2.5天假会否拉大全民休假权利上的差距,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大条件”之一。

  此外,也要考虑到2.5天假模式所面临的内部分歧与意愿的问题。比如,即便一些公共部门可以休2.5天假,但上班时间并没有减少。那么是否应该考虑,部分人并不愿意通过平时“加班”来换取那半天假?而对于一些企业员工而言,在少拿半天薪水和多休半天之间,恐怕也并没有那么一致的选择。这些看似是细节,但却非常现实的原因,或同样是2.5天假遭遇“条件不允许”的一部分表现。

  讨论2.5天假模式,其政策落脚点不能被忽视,即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政府希望探索2.5天假来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当然没问题,但这毕竟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提升旅游经济恐怕和其它企业利益与产业发展并非完全一致,那么,不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所有行业都推行2.5天假,首先就是社会经济理性的一种表现。而事实上,我国假期的安排向来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2.5天假模式倘若普遍推行,那么也变成了一种统一安排,不仅有违“弹性作息”的政策初衷,也同样可能会降低休假质量,这点不可不察。

  再说,作为一种政策提倡,2.5天假模式本身就带有“试探”性意味。而现在只有少数地方落实,这未尝不是代表了一种真实的政策回应,理应得到尊重,而不能由此得出必须搞强制执行的结论。更何况,多出来的半天假,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其实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论证,下一步政策到底该如何动,不若先看看已先试地方的效果而行。

  社会假期安排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来非易事,远非一种政策倡导可以完成。要知道,仅仅是单休改双休都用了45年的时间。而回到国民休假权利的保障上,较之于2.5天假,我们仍旧面临着“底线不保”的现实困境,即法定假期,包括双休、带薪休假、加班费等的落实,都还远未达致规范。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推行法定假期之外的2.5天假,其所展示的“理想色彩”本就需要正视。至于落实上出现“步调不一致”,实属意料之中,大可不必强求,各地量力而行即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