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言旁观者太冷漠
宋潇
//m.auribault.com
2016-04-1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 更多 |
有媒体报道,一名网友日前在街头进行“绑架儿童社会实验”,假扮绑匪在街头强掳儿童,观察路人反应,结果是路人毫不动容,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无独有偶,不久前一则标题为“女生深夜遭遇劫持”的帖子刷爆网络。女子呼救,酒店工作人员以为是两口子吵架,“行动上没有半点阻止疑犯施暴的意思”。
类似事件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此,在遇到类似侵袭事件时,受害者不断呼救、报警都无济于事,只能寄希望于围观群众伸出援手,然而这只手却总是姗姗来迟。并不是围观群众太无情,摆在现实面前的是,施害者利用围观群众不想惹麻烦的心理,假装自己是受害者家属,这样即便是群众发现,也只是好言相劝,并不会过分理会这类“家务事”。
另一种情况是,那些犹豫围观的群众可能并不是没有发现端倪,而是在做出利益权衡后,选择对自身利益的最大保护,对此还有人解释说,他们不想介入他人私事。结果呢,只能是受害者沦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
从风险层面来讲,正义一方的失语往往源于舆论生态的失衡,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源于对风险的焦虑,毕竟因为“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很多人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成本论”的界面,被破坏的舆论生态和公信力,都让围观群众愈发冷漠无情。
由此可见,要想修复这样的现状,还需要政府部门在治安问题上及时调和。面对产生的负面后果,不应该还是亡羊补牢的主导逻辑,事前的应急预案、事中的及时挽救,才是防范风险的关键。
编辑:张苇柠
借读须购房2011-06-22 |
萧 坊:“见死不救”是否适宜“法办”?2011-10-20 |
“不听话”的老子2012-07-23 |
范子军:有“关你屁事”,难免有“别管闲事”2012-07-24 |
洪巧俊:耄耋老人跳水救人该不该宣传2010-08-02 |
“见家暴得管”是道德绑架吗2016-03-11 |
【大众话题】换了你,也只旁观女孩被拖拽吗?2016-04-07 |
换了你,也只旁观女孩被拖拽吗?2016-04-07 |
保护人身安全必须对暴力零容忍2016-04-07 |
女子酒店遇袭事件的旁观者效应2016-04-07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