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两年,农产品的销路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每年都有各种农作物滞销的新闻出现,满天飞的滞销农产品信息配上农民一脸愁苦的画面,成功地唤起了大家的恻隐之心。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类似的悲情营销农产品只有四成是真的。
很显然,这是农产品销售商策划的一种“悲情营销”手段,通过唤起消费者的同情心来推销农产品。在各种市场营销手段中,“悲情营销”有它的一席之地。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农民是靠天吃饭的,一旦遇上恶劣的自然灾害,颗粒无收也不是没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消费者能帮一把是一把,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但通过此举分担了一些农民的忧愁,即使这个产品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但也算是做了一件良心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消费者通过购买可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农民则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将自己滞销的产品卖出去,使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悲情营销”必须建立在信息真实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一旦消费者得知这是假的,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而降低自己的消费欲望,更严重的是降低自己的同情心,以后再见到类似的农产品滞销,就不大会再伸出援手。这种短视行为将会对市场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用欺骗的手段来骗取消费者的同情心,实际上已经不是正常的“悲情营销”,而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涉嫌违法犯罪。虚假的“悲情营销”的出现,也说明市场监管还有不够完善之处。一般说来,商店、商铺在经营中如果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只要消费者向监管部门举报,商家都能受到严肃处理。但这种发生在产销地的欺诈性销售,很容易得到地方保护,再加上消费者即使有投诉,由于金额通常不大,往往也不会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经常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农产品经销商诚信经销,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抱有足够的警惕,对于网上出现的各种宣传和炒作,不能盲目相信。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有必要加强监管,对于一些通过这种虚假营销欺骗消费者的恶劣行为,可以抓住典型事件进行严肃处理,以此来弘扬诚信经营的风气,为诚实守信的经销者和消费者建立起干净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而农村地区将这种监管系统建立起来,也有利于本地的农产品建立起市场信誉,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作者:周俊生,系媒体评论员)
刘雪松:公交纵火案不需媒体“博眼球”2014-07-23 |
刘 畅:报道法官辞职何必渲染“低收入悲情”2014-08-04 |
有一种诈骗,叫“我是你领导”2015-05-26 |
木卫二:解谜刺客聂隐娘2015-08-27 |
高永维:网购狂欢岂容伪劣产品撒欢?2015-11-11 |
梦想照进现实2016-04-29 |
补脑作幌 考生中枪2016-06-08 |
终结电信诈骗,别再以生命为代价2016-08-25 |
抑郁症背后是整个行业的病态2016-09-19 |
别让父教缺失成为孩子终生之痛2016-11-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