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发展普惠金融离不开科技
魏昆
//m.auribault.com 2017-12-13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这几年,大家都在讲做好普惠金融。然而,不少人对普惠金融真正的概念却存在很多认识误区。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Inclusive Finance,在中国被翻译成“普惠金融”,但英文直译应该是“包容性金融”,强调的是金融的可获得性,而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又普又惠”。

  普惠金融首先强调包容性,因此是面向全体人群的。其次,普惠金融的获得应该是方便、及时和有尊严的。最后,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获得普惠金融服务要支付适当的价格,即满足商业上可持续的要求。普惠金融并不是做慈善,不是都跑到穷困地区扶贫,给农户提供无偿贷款。

  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承担了自上而下的普惠金融政治任务,但目前整体推进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要找根源的话,一是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存在利率管制,商业上难以持续导致动力不足;二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和能力还不足以覆盖长尾人群。

  亿万居民的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之一。但现实中,消费金融供给不足,反过来对居民消费形成了制约。目前,中国有大量缺乏征信记录的人得不到金融服务,即便是有信用卡的工薪阶层,也存在很大的信贷缺口。

  从城镇到乡村,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用手机扫码支付。而这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实现的,而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互联网企业,运用技术创新实现了移动支付的星火燎原。因此,传统金融机构迫切需要科技公司来提升他们的服务效率,通过互联网和科技手段,满足人们“方便”“及时”获得金融服务的需求。

  合理的信贷可以促进家庭财富的增加,刺激家庭消费。如果消费金融科技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核心能力,服务到更多人,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财富的增加,带来幸福感的提升,这不就是普惠金融的意义吗?

  与此同时,也要时刻牢记,一个还不起钱的人,你借钱给他只会让他更糟;一个过度消费的人,给他提供过度的金融服务,只会造成客户和企业的双输。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提供服务之前,需要有效识别客户信息,了解他的负债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作者是中腾信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