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理性对待“双11”优惠
陈 静
//m.auribault.com 2017-11-02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随着“双11”临近,最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始为这一活动预热。但是,包括预售、定金、优惠券等种种“玩法”却让消费者连呼“看不懂”,甚至被戏称为“剁手智商税”,一个不小心就会“跳坑”。

  预售、定金、优惠券等“玩法”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下半场”竞争已经开启。对于商家来说,流量正变得越来越昂贵,包括购物津贴、定金预售等多种手段,实际上都是为了通过包括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开展营销,以好玩赚吆喝。因此,不少手段看起来优惠力度颇大,但其实仍需“秒杀拼手速”,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以小博大”的促销手段。

  另一方面,每年“双11”都意味着电商要迎来一年一度的销售峰值,考验着商家的客服仓储、快递行业的配送等一系列支撑能力。通过预售模式,商家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对“双11”当天销售情况作出预估,从而指导自己的备货数量,避免大量积压,同时也可以预先准备出货品,减轻配送压力。从这一点看,预售模式其实也是商家通过让利来换得“心中有数”,预先为“双11”的峰值配置人力、物力做好准备。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形形色色的营销活动还是要“擦亮眼睛”,玩法越多越复杂,越可能暗藏“猫腻”。

  为了防止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消费者应仔细阅读电商平台上的商品描述,并记录销售价格,防止卖家先涨价再降价。一些电商为了使网购商品价格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专门制造出的“双11专供”或者“电商专供”产品也屡屡呈现,这些商品与线下销售的商品在大小或容量上“缺斤短两”,或者在配置和功能上存在差异。对此,消费者需要认真鉴别。同时,还应留好购物凭证,保存促销活动宣传页面和“游戏规则”截图,对于一些暧昧不明的形容,不要“想当然”,而是主动向商家客服询问,要求商家给出明确的回答。

  此外,在购物过程中产生纠纷时,消费者不能只听商家的一面之词,如果不能协商成功,要坚决地向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无论“双11”前商家怎样造势,活动多么诱人,消费者依然要理性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不要被花样繁多的优惠“套路”冲昏头脑过度消费,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