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笔者不由得想起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的话,现代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是教育,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博物馆在当代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促使各国建设博物馆的主要原因之一。
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这句话准确概括了博物馆所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公共责任:典藏文物、传播文化、开启民智、唤醒精神。因此,我们要努力让博物馆成为公众的大学。
注重馆校结合,让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教会他们亲近博物馆、使用博物馆,这将为其未来发展打下重要的文化根底。因此,博物馆要在馆校结合、文化交流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建立馆校联系制度、对中小学校优化服务等,引导更多学校将历史、地理、美术、音乐、自然等人文学科和博物馆亲密合作,通过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教育,提升教育效果,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以此来发挥博物馆重要的育人功能。
注重信息化推介手段,让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文化课堂。“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年轻人对网上博物馆、App传播,兴趣更浓。博物馆在做好传统推介的同时,更要多注重信息化推介手段:通过数字化讲解,提高讲解效果;通过网络预约订票、网上展厅,挖掘广阔的展览空间;或是通过声光电影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满足年轻人的时尚需要。比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饼干”、杜甫草堂博物馆的“Q版杜甫很忙”等“卖萌”的文创产品,就拉近了博物馆和年轻人的距离。载体一变,传播效果就会增强很多。让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文化知音,发挥重要的文化熏陶和教育效果。
注重文化惠民,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精神家园,“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博物馆在完成研究、典藏、收集任务的同时,还要多强化服务社会、公民教育功能,将广大公众的文化期盼、文化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做好“以社会和人的需要为上”,做好收藏—研究—解释—展示系列工作。通过流动展览车、文物下乡等,将博物馆送到千家万户。通过征询群众建议,围绕群众的切实需要办展览。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反哺功能。让更多文物和文化,走出封闭,走向开放,走出博物馆大院,走向社区基层群众,成为民众的精神家园。
当更多博物馆在文化共享、文化反哺、文化惠民、文化便民等方面努力作为,博物馆就能成为没有围墙的“民众的大学”,为文明和文化的进步有了积极的担当!
王 珏:把博物馆装进书包2014-05-15 |
“樱花诘”考验武大社会担当 2015-03-30 |
文化消费奠定民众文化品位2015-08-27 |
博物馆“求人气”也要“有骨气”2016-04-28 |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2016-05-18 |
对博物馆多些“高看”与厚爱2016-05-18 |
走近公众,博物馆还差点什么2016-05-22 |
【大众话题】我们的“星期三现象”在哪里2016-05-24 |
我们的“星期三现象”在哪里2016-05-24 |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2017-10-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