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耿银平
//m.auribault.com 2016-05-18 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 更多

  当下,文明发展、文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比如“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公民素质和文明素养显著提高”。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就要到了,我们要让“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的博物馆,成为涵养文化、栽培文明的肥沃苗圃,成为“民众的大学”。

  强化“以人为上”、“人本意识”,做好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文化便民。《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要“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不仅要完成典藏任务、留住历史,“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它更是摆脱“以物为上”的传统定位、单一的研究需要,强调“以社会和人的需要为上”,将“研究”和“典藏”围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通过温情脉脉的“收藏—研究—诠释—展示”,比如有些博物馆开展的文物进社区,流动展览车,携带文物下乡宣传,系列化的文物展览等,让古老文化“活”在现代人的生活和记忆中,甚至走到穷乡僻壤,深化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为培养公共文明气质、公民文化素养,做出看得见的贡献。

  做好“网上博物馆”、“互联网+博物馆”,优化、深化现代文化服务意识。当下,“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网络文化服务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在不少发达国家,“网上博物馆”已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功效,因此,我们的各级各类博物馆,也应该树立现代化服务意识,通过App方式、微信微博、文创意识、网络预约和购票等方式,和公众完成联系,将形象、生动、动感、立体的博物馆文化,呈现给社会公众,发挥深厚的文化滋养功效。比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饼干”、杜甫草堂博物馆的“q版杜甫很忙”、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唐美丽”“汉英俊”等文创产品。有些博物馆还可以让游客看到藏品的精巧入微的细节,甚至可以打印出3d立体藏品。走在“卖萌”前列的故宫,目前已有超7000种各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仅今年上半年文创产品销售额就已突破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销售总和。创造了优良的经济效应,也带来深厚优雅的文化感受和熏陶。

  强化文教合作、文化交流意识,让博物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第二课堂”。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他们从小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和文明素养,就为“文化大国”打下了厚重根基。因此,各级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构成,应该在文化合作、教育合作方面,积极作为,想方设法将历史、美术、地理、自然、音乐等课程,搬到博物馆,将博物馆教育融入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让进博物馆学习成常态学习方式,为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科学素养、爱国精神,做出积极的承担。比如陕西省的做法,在全国率先成立博物馆教育联盟,让博物馆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比如法国的做法,每逢周三,小学和初中的教室空寂无人,而博物馆变身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同学们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亲自动手完成一项项科学小实验,用双手、双眼发现和认识世界。很值得借鉴推广。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