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东部高校向中西部抢人须手下留情
李一陵
//m.auribault.com2017-03-0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东中西部高校之间的人才大战并非纯粹的市场行为,更不能简单用市场思维来评判。

  “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日前,在教育部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针对东部高校向中西部高校挖抢人才的现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公开呼吁东部高校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今年1月份,教育部印发《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可见,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由此反映出目前高校人才竞争的热度。

  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并不是一个新话题。2006年曾有媒体报道,位于甘肃的兰州大学,虽然学校采取措施稳住人才、吸引人才,但是50%以上青年教师仍有流向东部的意向,在那之前的10年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足以创办一所同样水平的高校。兰州大学原校长也曾公开向东部高校求情,“不要再挖我们的人才”。

  东部高校在薪资待遇、发展空间、学科平台方面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甚至连生活环境都比中西部高校好。另一方面,与东部高校相比,中西部高校的管理方式,对人才的态度,也不尽如人意。待遇上留不住人,感情上也让人不痛快。而“双一流”的启动,更加剧了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因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拥有长江学者、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来体现的,为了争取这些高层次人才,东部高校愿意高价抢人,而他们开出的优厚条件也着实让很多人无法拒绝。在这一背景下,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形势更为严峻。

  不过,人才流动本应该是自由的。以民国时期为例,许多名教授穿梭于各大高校之间,来去自由。大学教授们的自由流动是个人的择业自由与迁徙自由的体现。从市场角度来讲,人往高处走,往更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走,同时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承认人才自由流动的意义,为何又反对东部地区从中西部高校挖抢高层次人才?

  原因恐怕在于,东中西部高校之间的人才大战并非纯粹的市场行为,更不能简单用市场思维来评判。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差距以及政府对高校投入的差异,在这场人才大战中,竞争的双方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媒体报道,山东将在“十三五”期间筹集50亿元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江苏则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提出,从2017年起,对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给予每年每校1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是什么状况呢?贵州省未来5年内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建设的经费仅5亿元。新疆用于支持自治区内本科高校在5年内建设50个重点专业的资金总共为1亿元。而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2012年至2015年的一期工程中投入也只有100亿元专项资金。相比之下,面对东部地区高校的人才争夺,中西部高校难有招架之力,这场人才大战的确像是一场“劫掠”。

  而人才流动一旦失序,中西部高校承受的则是人才流失,将因此面临巨大损失。一些高校被挖得伤筋动骨,甚至出现学科人才断档的情况,一些科研经费和项目也因为科研带头人的离开而处于停滞状态,造成高等教育生态不断恶化。所以,在无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无法迅速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吸引力的情况下,不能放任东部高校肆意争抢人才,必须对中西部高校进行特殊保护。

  应该看到,公开呼吁也好,“求情”也罢,都难给高校间人才大战降温。对此,一方面是要改变以高层次人才数量为依据的评价机制,降低东部高校挖抢人才的意愿。另一方面是要在政策、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中西部高校更多支持,帮助其提高稳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实力。这样才能平衡好人才自由流动与高等教育生态健康的关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