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答问付费还须法律护航
史洪举
//m.auribault.com
2016-07-27
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 | 更多 |
4月1日,网络问答社区“知乎”推出首款付费看答案的产品“值乎”。5月15日,“在行”推出了付费语音问答应用“分答”,正式叩开了“知识付费”的大门(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值乎”“分答”等网络答问付费模式作为互联网时代分享经济的一种新探索,既体现了知识和粉丝的价值,又体现出人们对知识就是财富的高度认同。从互联网开放、免费、共享的传统模式,到以广告支撑等第三方付费模式,再到现今的使用者付费模式,更体现出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要想让网络答问付费这一创新之举行至更远,有必要以法律的眼光仔细审视,将其纳入法治轨道,保护好知识提供者和付费者的正当权利。
目前,有关网络答问付费模式还有几个法律问题需要厘清。在游戏、音频、视频、小说的收费模式中,出售者与购买者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商家应该确保提供优质且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内容,消费者应该按照约定支付费用并因商品特殊属性而不享受“七日无理由退货”权。此后的打赏经济则又涉及不同的法律关系,一般来说,在打赏前,打赏者对网络作者或主播所提供的内容已欣赏完毕,为了鼓励作者,方给予打赏,应该属于赠与关系。
与前两者不同,网络答问付费模式中,回答者提供的知识不像音频、视频那样是已经成型的产品,而付费者需支付费用后方能得到答案。那么,一旦付费者对答案不满意,该怎么处理?是判定为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还是判定为赠与,值得思量。而且,在激烈竞争中,不排除一些网红或经纪人以恶俗、低俗、媚俗的问题来博取眼球、吸引粉丝的付费。为知识付费是值得肯定的良好现象。但对于蓬勃发展的网络答问付费,监管部门既要执行好现有法律,防止其在互联网的盛宴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甚至危害社会秩序;又要发挥能动性,以适用于互联网生态的监管机制呵护这一创新模式。
编辑:张苇柠
净化互联网空间 守护青少年成长2015-06-01 |
王传涛:网络安全法为亿万网民保驾护航2015-08-07 |
杨朝清:预付费消费模式不能任其“野蛮生长”2016-01-12 |
慈善法落地还须闯三关2016-03-18 |
消费正版的时尚需要市场机制引领2016-05-25 |
规范信息搜索服务 促进网络理性生长2016-06-27 |
新时代网络搜索服务法治化的里程碑2016-06-27 |
规范付费搜索 先明确“身份”2016-06-27 |
互联网商业推广 浑水摸鱼行不通2016-06-29 |
付费搜索广告需要在显著位置标明2016-07-12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